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专题
 
标题导航
机构改革何时能“换汤又换药”
“脱衣舞助兴”凸显农村文化匮乏
“地球一小时”意义在提醒不在省电
2013年03月2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机构改革何时能“换汤又换药”



□马涤明 
  不正常的现象在体制内被视为“正常”,根本还在权力上。“能上不能下”的积弊不除,已步入“深水区”的改革必将遭遇越来越大的阻力。唯有在改革中放弃恋栈权力、借机“分肥”的念想,将应剥离的职能真正交给市场和社会,才有“上岸”的希望。
  “各部门都要自觉行动,限期完成职能转变各项任务,绝不能‘换汤不换药’。”国务院针对新一轮机构改革敲响警钟。机构改革有哪些“换汤不换药”的怪象?记者采访梳理发现的怪象是:无领导下岗,改出一批吃财政饭的闲人;少了正式工多了“临时工”;以“改革”之名行“涨价”之实;明放暗收、小放大收。
            (本报今日A22版)
  “巡视员满天飞”“调研员不调研”,但工资、待遇却一分不少,此种现象显然不正常。不正常的现象在体制内被视为“正常”,要么解释为“组织上对个人应有所交代”,要么说是“改革成本”在所难免等等,这显然经不起推敲,更不符合个人服从组织和大局的一贯原则。组织原则当然不排斥人性化,对个人的交代也不是绝对不考虑,但根本性的前提和逻辑不应颠倒:一是任何个人的利益不能置于公共利益之上;二是一切“交代”都应服从改革目标,而不能影响、羁绊改革。
  笔者认为,问题的根本在权力上。改革的原则也好,首先向谁交代也好,利益角度不同,自然有不同的解释。在当年大规模国企改革过程中,千百万国企职工几乎一夜间离开了岗位,如果要顾虑“交代”的问题,改革不可能成功。然而,历次改革只要一涉及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则言必谈“妥善安置”,至于“巡视员”“调研员”这些个吃闲饭的头衔,实际上就是“妥善原则”的产物。但任何人都应该是平等的,国家都应公平“交代”。而“平等”和“公平”之所以踟蹰不前,根本原因在于,权力阶层有能力给自己和本阶层更多的公平。反之,倘若话语权是均等的,公众有权决定“有所交代”的问题,断不会搞出一大堆闲职来给少数官员做“交代”。事关公共利益,公众没有理由同意肥某些人一己之私。
  相较国企转制这项浩大改革的“闪电战”,涉及体制问题的改革,却每每阻力重重,只能增加“改革成本”来减少改革阻力,这实质上是赎买既得利益,因而造就了“无领导下岗,改出一批吃财政饭的闲人”“少了正式工多了临时工”等等怪象。改革首先是由权力主导,“权力自肥”的语境下,难免要“近水楼台”。所谓“阻力”与“成本”之说,逃脱不了为“换汤不换药”找借口的嫌疑。
  几十年的改革,权力体制改革严重滞后,“能上不能下”的积弊一直被视为天经地义。这个问题不解决,已步入“深水区”的改革必将遭遇越来越大的“阻力”,而公众也必将为之付出更多的改革成本。这种成本一旦不能承受,则可能陷入“摸着石头过不去河”的困境。
  未雨绸缪,在政府机构改革中,唯有放弃恋栈权力、借机“分肥”的念想,将应该剥离的职能真正转移给市场和社会,将政府的“临时工”转变为企业和社会组织的“正式工”,并对改革进程进行严格的评估、监督和完善,才有“上岸”的希望。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