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
旋耕机将成片的白菜耕掉。 |
|

|
|
湖南汉寿县围堤湖采取“订单”模式,种菜就是“赌市场” 这头,几千吨蔬菜被压进地里做肥料,被运进猪圈、鱼塘、禽舍当饲料;那头,城市菜价居高不下,低收入群体“菜篮子”负担沉重。记者日前深入西洞庭腹地的汉寿县龙阳镇围堤湖田间地头,看到正铲掉大片已“完全失去价值”的白菜和包菜。“赌错了,不铲掉亏得更多。”农户、经营户都说。洞庭湖区“毁菜事件”背后,凸显农产品流通不畅的顽疾。而信息不对称、把握不及时、疏导不得力致使蔬菜经营产业形同赌局,更引人深思。
事件 已经毁菜上千万公斤 日前,湖南媒体曝出,在湖南省蔬菜基地之一的汉寿县围堤湖,自3月上旬以来,农民将自种的近万亩白菜、包菜耕除。围堤湖位于汉寿县城北约2公里处,种植蔬菜5万多亩,其中白菜有3万多亩。记者看到,3台旋耕机正在紧张作业,成片鲜嫩的白菜被耕掉。一名拖拉机手告诉记者,围堤湖约三分之一的菜地已被耕掉,面积有1万多亩。 记者进入围堤湖,道路两边是一望无际的新一茬蔬菜。但菜地里旋耕机开过的压痕仍旧清晰可见,田间到处都散落着被碾碎后已开始腐烂的白菜和包菜,一股刺鼻的生腥味扑面而来。间或,有农民用小货车到菜地里捡拾干瘪但尚未腐烂的白菜、包菜拖到渔场、鸡舍、猪圈作饲料,车上掉落的白菜伴随着突突的引擎声洒遍了乡间道路。 在当地官方提供的一份对围堤湖主要专业合作社和大户的统计表上记者看到,17家合作社或大户共计毁菜2665亩。 但当地一些“菜经纪”(经营户与合作社负责人)则认为实际毁菜面积更大。一位经营蔬菜多年的经纪人指着路两旁的菜地对记者说:“围堤湖哪一块地有多大,我们都很清楚,铲过的一目了然。业内推算实际面积至少在6000亩以上。” “自毁蔬菜每年都有,只是今年特别多。”一些“菜经纪”告诉记者,往年,总会出现几十、上百亩错过销售时节的各种蔬菜被菜农铲掉。这在当地的菜农、菜商们看来是无奈之举,也是“明智之举”。因为只有铲掉这些没有“商品价值”的菜,才能为种新一茬菜腾地。否则,耗时耗力耗资收上来,经济上远不如就地铲掉沤肥划算。只是今年的量实在太大,初步估计有上千万公斤。按照每人每天消费1公斤蔬菜计算,扣除损耗也足够供给一座500万人口以上城市吃一天,这实在令人痛惜。 调查 订单模式决定拼运气 两个多星期以前,大白菜价格一路盘跌。围堤湖的白菜,最低时一斤只能卖到一毛多钱。而彼时,长沙马王堆蔬菜批发市场大白菜的最低价格是每斤3毛。现在,时值换季,围堤湖的白菜收购价上涨到了一斤七毛,长沙社区超市大白菜价格每斤1.3元左右,紫包菜更是达到了每斤2.2元。但在围堤湖这种地方,菜农、菜商们毁菜之后又无菜可卖,只有眼睁睁看着城市市场里的大白菜价格飙升。这种“乾坤挪移”,周期往往只有十天半月。 菜商方正初告诉记者,菜农种什么菜并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一些外地老板来“下订单”。“老板觉得某种蔬菜可能会赚钱,一般会提前一个月通知蔬菜经纪人,再由经纪人去找菜农,谈好价钱后,菜农便按老板意愿来种菜。”据方正初介绍,当地已经形成了这种“老板下单,农民种菜”的订单模式。 菜农陈正球、舒德福向记者介绍,他们的白菜是由老板发包给他们种的,所有款项已在去年年底付完,收益没有受到毁菜事件冲击。至于老板把菜收上去之后是赚是亏,风险就由老板来承担了,是赚是赔“看个人的手气”。蔬菜大户全教主说,今年不少老板和大户的损失都在十几万元以上。他自己参加的合作社里几个大户一共自种了500亩,结果亏了350亩,损失20多万元。 “我们就是‘赌市场’,赌对了就赚,赌输了就亏,愿赌就得服输。”既是大户又是老板的罗先忠说,订单农业将菜农的风险降到了最低,但中间商和老板的风险则大大增加。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没有人是“常胜将军”。 汉寿县农业局蔬菜办主任丁立君告诉记者,蔬菜价格波动太快,产地基层政府想干预也无从下手。这次出现这样的情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去年年底白菜行情较好,平均亩产值三四千元,最高的甚至到了七千元。于是大家一哄而上,不想行情又急转直下,导致惨败。 分析 亟需建立体流通体系 近年来,全国各地类似毁菜事件屡屡发生,白白毁掉的数量惊人的农产品与零售终端居高不下的价格形成鲜明对比。商务部有调查显示,我国果蔬产后腐损率高达20%-30%,相当于每年损失千亿元以上,人均损失100元。 湖南省农业厅蔬菜处副处长罗伟玲介绍,我国目前的蔬菜生产由合作社和企业经营的比例只有20%左右,其余仍为分散经营,还远远不可能做到计划生产,政府指导也难以真正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完全做到产销平衡,不出现滞销不太可能。 如今,“蔬菜直销”被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是解决流通顽疾,能让生产者和消费者双赢的一种手段。但罗伟玲认为,蔬菜直销作用有限,只能是蔬菜销售渠道的一个补充。流通主渠道应是蔬菜批发市场、蔬菜贸易公司和蔬菜配送中心。“没有流通环节,从生产者手里直接到消费者手里是最理想的流通方式,但小生产对接大市场还得靠多种流通业态支撑,一个省几千个蔬菜生产合作社和企业,还有大量的菜农,必须建立立体全面的流通体系才能真正带来双赢局面。”罗伟玲说。 不少受访者和蔬菜经销商认为,蔬菜产业应该走品种生产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布局区域化之路,这样才能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质量和品牌知名度,提高市场竞争力。此外,必须改变我国目前农产品产销领域信息不对称现状,建立起统一完善的信息搜集和发布机制、风险提示和预警机制。只有这样,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才不会盲目“赌”运气。 本报综合新华社、《湖南日报》等报道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