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广而告之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柯锐
教育部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凡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就业招聘活动,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 (4月18日中国之声) 在我国教育等级化根深蒂固、“学历崇拜”盛行的当下,确实存在比较严重的就业歧视。但这样的规定能否为广大高校毕业生带来就业的机会均等呢?这恐怕要打上大大的一个问号了。 211和985工程所涉及的211高校和985高校,即通常所讲的重点大学、名牌大学。在大学教育走向大众化的今天,普通大学生与社会精英早已不能画上等号,但对于数量不足全国高校十分之一的211、985高校,学生是经激烈竞争、精挑细选出来的佼佼者,在就业上享受了母校金子招牌的现实好处和便利。 但211工程也好,985工程也好,它们都是在行政主导下策划和实行的,与这些行政性计划随之而来的,是教育资源的选择性配置,以及造成的事实上的大学身份的三六九等的划分和圈定。 反观市场,任何一个用人单位都是理性的,希望招到素质高的人才,但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人才市场里,要在短短时间内物色到优秀的人才确非易事。不得不承认,按照985、211等标准,对学历和毕业学校进行初筛,对一些图省事的用人单位而言,确是一种成本相对低的办法。 看学校牌子选人,要对这样的就业歧视打板子,就不能仅仅打在用人单位的屁股上。因为,行政化主导的对高校分档次,首先也是一种歧视或者说它就是用人单位搞就业歧视的重要源头。 政府该做的,首先必须改革制造、加剧歧视的教育制度,从源头上消除由行政主导的对高校身份级别的划分和资源的配置。当教育资源得以公平配置,当高校的教育质量主要以学术成就而不是行政级别来衡量,当学生的素质主要以本人的综合能力而不是学校的牌子来决定,市场自然会理性纠偏。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