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潍坊新闻·社会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记录五一
 
标题导航
36名闯关东后人昌邑认祖
气温升高,谨防皮肤被花粉“吻伤”
2013年05月0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36名闯关东后人昌邑认祖
◎第一次回到昌邑廒里村,吉林李太希等人终于找到根 ◎一行36人村庙前祭拜,年轻人称此行找到了归属感
  一行36人在廒里村村庙前祭祖。



  150年前,昌邑市下营镇廒里村李姓的一支带着妻儿闯关东离开了昌邑老家,后在吉林省德惠县定居,并在那繁衍生息,如今已经到了第五代人。虽然先人们都已离去,跟老家也早已失去了联系,但他们祖籍在昌邑的信息却一辈辈传了下来。日前,通过族谱查询,远在吉林的李姓一家人得知先人是从昌邑市下营镇廒里村搬走的,于是,5月1日,归乡心切的他们回到廒里村认祖。

闯关东后人来村认根
  5月1日早8时,记者来到昌邑市下营镇廒里村时,村里已经拉起了“欢迎吉林省亲团回家”的条幅,不少村民等在路边,翘首等待着远道而来的亲人们。为了显示村民们的热情,村里还准备了花篮和礼炮。
  8时30分,几辆轿车沿着进村的南北路驶来,村里点起了爆竹和礼炮,锣鼓也响了起来。看到这一情景,寻根而来的李氏家族人相继从车上走了下来,廒里村的村民赶紧上前招呼,从未谋面的他们紧紧地握住了双手,询问着彼此的辈分拉起了家常,有人赶紧用手中的摄像机、手机记录下这相逢的一刻。
  李香山来自吉林省德惠市朝阳乡李家粉坊村,面对廒里村村民的“高规格”迎接,已经53岁的他眼圈红了。他告诉记者,他生在东北长在东北,但一直知道自己的祖籍是在山东,150年前祖辈为生活所迫离开家乡到吉林谋生,今天他们又回到了老家非常激动,这既了了祖辈想回家看看的愿望,也让他们找到了自己的根。
祖辈一直操山东口音
  前来寻根的闯关东后人中,满头银发的李太希已经81岁高龄,是年龄最大的一位。听说儿孙找到了山东老家的祖籍地,李太希坚持要和他们一起来。“这是找到根了,高兴!”李太希走进村委大门后,就紧紧握住村里老人的手不肯放开,回家的喜悦写在了脸上。
  如今,在吉林省德惠县朝阳乡李家粉坊村还有李太希爷爷的坟,这也是他们可考的先辈们最早离家的见证。李太希说,他听爷爷说,当年因为老家闹海潮,生活难以维系,爷爷一家人前往吉林闯关东,并在德惠县朝阳乡落户下来。在朝阳乡定居之后,靠制作粉条的手艺生活条件逐渐改善,族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形成了后来的李家粉坊村。
  “爷爷在东北生活多年,不到50岁时去世了,但我印象当中他一直是一口山东口音。”李太希说。现在,李太希膝下有五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和他一起来认祖的还有三个儿子、三个儿媳及三个孙子。
  “我是‘太’字辈,你是‘永’字辈,你得叫我叫叔。”在村委办公室里,81岁的李太希和廒里村89岁的李香年拉着手聊得热火朝天。
认祖队伍中老少皆有
  廒里村建村近500年,繁衍至今村里有274户、864口人,村里村民90%以上姓李。村民李香金告诉记者,村里现存最早的族谱是100多年以前的,在它的基础上,他又经过完善补充,历经三年时间完成了现在的新族谱。吉林的李氏家族来寻根,李香金向李太希赠送了一本族谱。拿到赠送的族谱,李太希一直抱在怀里,他告诉记者,可算是找到根了,以后给后辈起名字也有根据了。
  在村里的村庙前,一行人恭恭敬敬地进行了祭拜,之后又来到村里墓地鞠躬。
  李香山说,孩子在山东上学,通过同学打听昌邑李姓比较多的地方,后来打听到了廒里村。在获知祖籍是在现在的昌邑市下营镇廒里村后,他们非常激动,就立即联系了村支部书记李香华。半个月前,廒里村经常在外做生意的李建彬到秦皇岛进行了确认,并邀请他们回老家看看。
  “来自德惠、榆林、秦皇岛等地的从吉林李氏家族繁衍的后代都争相要到老家来看看。”4月29日,他们一行开车从德惠县出发,抵达秦皇岛后休息一晚上,又马不停蹄地赶到了昌邑。5月1日早上,他们一行36人终于回到了梦中的老家。
  李香波告诉记者,和他一起来的还有妻女和儿子李瑞瑶,之所以带着儿子和女儿一起来,就是要一起看一看自己的先辈们生活过的地方,让年轻一代了解家族的历史。
  24岁的李瑞瑶看过电视剧《闯关东》,却并不知道自己的先辈们也是当年闯关东的经历者。这次跟着父母一起来昌邑,既结识了一些亲友,也让自己找到了归属感。
   文/图 本报记者 李东杰 周晓晴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