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保卫餐桌,发狠话更得下猛药
官员“触礁”身亡,真相不可沉没
让违法者写保证书别太迷恋道德作用
2013年05月1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官员“触礁”身亡,真相不可沉没



    佘宗明 
  5月15日,网传湖北天门市组织部长祝尊乾,5月8日中午酒后在深圳海域乘坐摩托艇时,不幸触礁身亡。天门市对外称其因“交通事故”发生意外。记者证实了此消息。据深圳知情警官称,祝尊乾是坐在一老板驾驶的摩托艇上触礁的。     (本报今日A21版)
  触礁身亡,确系悲剧。官员罹难,万般不巧,令人扼腕叹息,对其家庭而言,失亲之痛自然难以承受。
  联系起新闻中的表述——他吃苦耐劳,主动请缨去援藏;工作踏实,去年刚获提拔;家境贫寒,节俭度日等。假若属实,无疑更添痛感。在“物伤其类”的情感脐带下,个体厄运,也引发着公众的悲悯。
  悲悯归悲悯,祝尊乾的不幸遭遇,附着多重疑点。
  首先,他出事时,身在异地,且是在海上游玩。而从时间上看,5月8日是正常工作日。这难免让人浮想翩翩:他去游玩,有无占用上班时间?是否有借公务之名闲游之嫌?难道真如“来处理后事的领导”说的,他是休假出游?
  据报料人反映,祝尊乾是受该市药监局局长之邀,以“招商引资”之名到深圳。若果真如此,他便是有公务在身,而这与“休假”的说法也不相吻合。
  其次,当地官方统一口径,将其死因说成是“交通意外”;而该部门工作人员也被要求“严格保密”。这讳莫如深的姿态,叫人心生疑窦:祝尊乾之死,本属意外,若未涉及什么内幕,官方可坦诚公开,无需顾虑太多;反倒是“捂盖子”的态度,不但难以消弭猜疑,还会加剧蜚短流长。
  而“交通意外”说,更是显得突兀:祝尊乾本是坐摩托艇触礁而亡,与交通事故有啥干系?这吊诡的说法,莫非是“为死者讳”?疑似伪饰的“交通事故”说,已然是低估公众智商,它不仅无法平息事态,还会激起喷涌的舆论质疑。因为,在网络监督、社会监督无法阻挡的今天,这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善后期待,终究还是被人抖了出来。
  还有,悲剧事发地的警方人员透露,祝尊乾死时跟一位做生意的老板在一块,二人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利益勾兑”等推断,固然有“恶意揣测”的嫌疑,可若细节不被厘清,公众的经验化猜想恐怕难以止息。
  官员遭遇意外,当地却遮遮掩掩,这有违信息公开的舆情应对法则。“大道不畅,小道飞扬”,向来是流言滋长的惯性路径。祝尊乾遇不测后,官方以“交通事故”轻描淡写,企图淡化处理,敷衍意味不言自明,它也引燃了公众的想象力:难不成,“触礁”遭遇就是根“萝卜”,会带出更多的“泥”?
  事实上,因官员遭不幸而引发舆情危机,这已不是孤例。今年4月,陕县7名官员赴福建武夷山“公务考察”,在返回途中遇车祸,6人“不幸殉职”,也遭遇民众质疑:究竟是“因公殉职”,还是借考察之名旅游?公众偏好负面想象,究其缘由,是官方的遮掩姿态和牵强说辞,透支了公众信任。
  而事实终将证明,谁若罔顾民众的监督之眼,结果只能是左支右绌、欲盖弥彰。而这,才是对不慎亡故者的最大不敬矣。
  在笔者看来,官员“触礁”,真相不可沉没,否则,公信力也会跟着触礁。也只有公开真相,才能以个案为契机,修复信任链条的裂缝。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