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记者 刘海明 超过半数的受访基层干部认为当前社会对其存在普遍误读误解甚至丑化的情况,超过六成的基层干部认为被“低估了”。七成基层干部焦虑“社会舆论不公平不公正”。 (5月28日《人民日报》) 基层干部形象被误解,群体的形象被低估,他们可能会因此感到委屈、无助,甚至有所抱怨。这后面有传播学和社会学方面的原因,对一个群体的评价,往往因少数典型的作为,而被关注。有些受众因自己的成见,再添加个人的想象,形成一个群体形象。由此说来,每个成员都是本群体的形象大使,一个成员的不良表现被曝光,往往会招来对这一群体的批评。 同时,基层干部也有个别害群之马,这也是导致舆论误读和低估的客观原因。所以,也不能苛求受众都能用理性的态度,客观地评价每一个群体的作为。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摆脱这种舆论困境呢?在这种情况下,宜多反思群体共性的问题,如果仅仅抱怨舆论的不客观、不理性,因为这样,只能加剧公众的反感情绪。 与其缄口,与其抱怨,不如正视“形象危机”。我们不如放松心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进而诚恳接受批评,哪怕是不够理性的批评。把舆论当作群体中每个个体的镜子,每日三省吾身。不管当下的舆论如何误解,只管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抱定奉献才是基层干部的追求。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只要从我做起,从每件小事做起,持之以恒,舆论的误解和低估自然会“退潮”。 所以,只有踏实做事,服务基层百姓,才能赢得口碑,“形象危机”才会真正化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