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广而告之
 
标题导航
聘礼虚高,让习俗变味给幸福添堵
“通电防盗”拷问权力为谁服务 
不诘难“发连号币”就是对考生的关心
2013年06月0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聘礼虚高,让习俗变味给幸福添堵



    □本报评论员 李帆
  不可否认,聘礼虚高不无攀比心态在作祟,然而并非所有家长都只是为了虚无缥缈的面子,部分家长意在为女儿提供一个生活保障,或是用女儿“换”自己的生活保障。只是,金钱并非婚姻的全部,婚姻大事也绝非商品,莫让高价聘礼挡住了孩子一生甚至三个家庭的幸福。
  4日,一张“全国聘礼地图”在微博上走红,该图以地图的形式标注了各个省市区的结婚聘礼金额。其中,山东聘礼为3斤百元人民币,而上海和天津的聘礼则高达百万元,不少网友直呼“娶不起”。记者调查我市的聘礼情况发现,各县市区的聘礼从11000元到108000元不等。    (本报今日A10—A11版)
  一张全国聘礼地图,虽然与现实存在出入,但依然迅速成了民众争相围观的焦点,令不少网友惊呼“娶不起”。看似有些夸张,却真实地映射出民众对聘礼价格虚高的焦虑情绪。
  其实,聘礼本身并无过错,它契合了“尚礼”的民俗习惯,是对婚姻认可的仪式化表达,而真正让民众“心惊肉跳”的,是聘礼价格之高与年轻人收入相对偏低之间的反差。动辄上十万元的聘礼,对于多数“房奴”“车奴”而言,无疑是天文数字。对号入座之后,再想想自己相去甚远的账户余额,难怪男青年们会发出“娶不起”的感慨。
  不可否认,聘礼虚高不无攀比心态在作祟,即为了所谓的面子而不愿身居人后,纷纷争当“人上人”。收了聘礼又悄悄返还,甚至事先给女婿预备聘礼钱,只为给自己脸上贴金,仿佛少一分钱就少一分光彩。正是在攀比之风的推波助澜下,聘礼终于攀升至“九霄云外”。
  然而,并非所有家长都只是为了虚无缥缈的面子,部分家长则落入了现实的俗套之中,索要高额聘礼,意在为女儿提供一个生活保障。在房贷和车贷的压力下,男青年恐难独自承担如此昂贵的聘礼,无奈之下,只能伸手父母以求援助。如此一来,支付聘礼的能力就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男方家庭的经济实力,而经济是婚姻的根基,家长怎能不愿女儿过上更富裕的生活?正因如此,高价聘礼的婚姻也被贴上功利婚姻的标签。
  当然,也有部分家长将聘礼占为己有,尤其是在部分不发达地区,而这部分家长则是用女儿“换”自己的生活保障。在他们看来,男方作为嫁娶的获益方,给自己一点“补偿”也是理所当然。而且,有了价值不菲的聘礼,他们可以摆脱节衣缩食的苦日子,一夜之间奔小康,婚姻就成了他们最便捷的脱贫道具。
  只是,金钱并非婚姻的全部,婚姻大事也绝非商品。聘礼多少不是衡量地位和价值的指标,家长不可因毫无意义的面子问题影响子女的感情,更不能为了换取一点生活保障而棒打鸳鸯。所以,理性、辩证地对待聘礼,而莫让聘礼这道门槛而挡住了孩子一生甚至三个家庭的幸福。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