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苑广阔
26日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作了《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中称,我国将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合理设定特大城市落户条件,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 (6月27日《新京报》) 在城镇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时代潮流的大前提下,其政策路径也变得越来越清晰,接下来必然是各项实施细则和政策法规的密集出台,意味着城镇化的脚步将大大提速。 中国城镇化能否取得最后成功的关键因素,并不仅仅在于打破户籍壁垒,降低落户门槛,而是在于大量农民进城落户之后,城市能否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服务,城市的管理工作能否适应人口急剧增加的新局面。先说服务,服务的内容既包括为“新市民”提供与“老市民”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比如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交通等等,也包括为他们找到在城市谋生的工作机会,提供足够的劳动岗位,进行必要的就业培训和技能训练等等。 再说城市管理的问题。随着“新市民”的大量涌入,势必会给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或大或小的冲击。应该说,这既是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个必然,又是对创新城市社会管理的一个极大挑战,需要城市管理者以足够的智慧去解决。只有城镇化的速度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相协调,才会减少城市人口大量增加所带来的摩擦感和不适应感。尤其是现在媒体屡屡曝出全国各地城管部门在城市管理过程中所遭遇的尴尬处境,让人不能不为更多“新市民”进入以后的城市管理捏一把汗。 只有很好地解决了服务和管理的问题,则我国的城镇化才能健康、平稳、有序地进行下去。反之,如果这两个问题解决不好,单单是放开落户限制,降低落户门槛,那么带来的只是一种“伪城镇化”。我们所面临的,很可能就是各种社会矛盾和摩擦的集中爆发,甚至会引发一些难以预料的社会问题。为此,在国家城镇化即将制定路线图和时间表的前提下,对于城镇化的过程,却不能只求数量不求质量。 为了稳妥起见,在全面推进城镇化之前,不妨在全国范围内根据城市规模、人口数量、城市管理水平、人口接纳能力等指标,选取不同的城市开展试点工作。通过这样的试点工作,可以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矛盾,进而在全面推进城镇化过程中避免走弯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