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本报评论员 李帆 对于记者的微笑,路人必然会依据自身的评判标准,作出一种意图的揣测。无论善意还是恶意,都体现了民众自身对社会心理的认知。令民众忧心的是,六成人作出了“陌生人的微笑有些怪”的判断,社会信任危机之深可窥视一斑。 7月3日,广东广州记者走上街头,进行了一场特殊的“微笑测试”。面对记者的微笑,许多人回以防备或警惕的眼神,还有路人会警惕地绕开行走,六成人表示陌生人的微笑有些怪。但也有少数路人对记者微笑相对,还有人关切地问记者:“是不是遇到了什么问题?” (本报今日A32版) 微笑本是一种健康文明的举止,似蓓蕾初绽,饱含真诚善良,洋溢着感人肺腑的芳香,但在微笑测试中却考出了截然相反的效果:六成人视路人的微笑为“怪物”。在外国人微笑回报率为99.9%的“光辉”对比下,“中国式冷漠”又成了网友吐槽的对象。 其实,微笑回报率的差别与东方文化差异不无干系。古人云:喜怒不形于色。中国人对陌生人的表情交流并不习惯,主动交往更是不宜触及。因此,面对记者突如其来的微笑,路人心里有一丝别扭也是在所难免。 然而,记者的微笑并无恶意,为何会引起不少路人的侧目甚至恐慌呢?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记者的微笑,路人必然会依据自身的评判标准,对记者的微笑作出一种意图的揣测。无论善意还是恶意,都体现了民众自身对社会心理的认知。测试中,有人微笑回应,彰显其内心积极的评判标准,而部分人警惕地绕行之举,则揭开了其内心的“黑暗”和对其他社会成员的不信任。 令民众忧心的是,六成人作出了“陌生人的微笑有些怪”的判断,社会信任危机之深自此也可窥视一斑。“暗箱操作”等腐败问题,掏空部分地区政府的公信力;“毒奶粉”等食品安全丑闻,毒害了民众对市场主体的信任;“彭宇案”更是践踏了最基本的道德义务观念,民众陷入了草木皆兵、彼此怀疑的危机之中。至此,当那些已经伤痕累累的民众走在街头,怎能不会对突来的微笑打上一个问号呢?或许,我们并不能怪罪于他们的冷漠,他们只是不想再次受到伤害而蜷缩于能包裹自己的“壳子”里而已。 由此可见,微笑测试的“差评”不只是国人的习惯“陋习”,更考出了社会信任的短板。因此,欲还原微笑美好的本色,挽救危机四伏的社会信任才是正道。唯有我们恪守基本的道德准则,少一些“坑蒙拐骗”的恶行,让善意之光普照每个人的内心,路人的微笑才不会显得那么怪。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