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广而告之
 
标题导航
工作时间缩水,权力自肥使然
送米送油是不太坏的形式主义
律师不该成为李某某案的主角
查违规调整教材 岂能止于“叫停”
2013年07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送米送油是不太坏的形式主义



  邓海建 

  最近,在广州市规范行政权力公开运行工作动员会上,市长陈建华直言,一说密切联系群众,就有领导带人到五保户、贫困户去慰问,“弄袋大米、两瓶油、一床棉被,去走一走,看一看”。“这基本上可以说是形式主义。”陈建华笑言,他曾在贫困地区工作十年多,“天天干这事。”(7月11日《新快报》)
  真言抵万金。在职市长能说出“送米送油基本是形式主义”,比去职之后的吹胡子瞪眼睛要可贵许多。这种难能可贵,起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自我批判意识,坦诚“天天干这事”;二是戳破潜规则的勇气,作为“传统保留节目”的送米送油,在地方上见识得还少吗?三是无惧于给自己加压,因为今天你公开批判的东西,明天总不好意思拾起来继续敝帚自珍。
  形式服务于内容,很多时候,你要表达一份关切、一份热心,柴米油盐可能是最温暖的事物。只是,送米送油为什么会沦为“形式主义”呢?恐怕无非两个原因:要么是这种关心就像过年一样,一岁一次,虽然雪中送炭,却也杯水车薪;要么是更像一种表演秀,一床被子要出现在好多贫苦家庭当道具煽情,送温暖是假、捞名声是真。时日长久,不言而明,贫困户当个“临时演员”,不过是各取所需罢了。
  每到年底才会“每年一歌”的送温暖,越来越像在麦克风与闪光灯前高调的“表演”。但真正的温暖,当然不在于油米之间,而是发自内心的、受制于权责规范的官民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陈建华市长的慷慨直言,确实也是一些地方存在的客观现状。或改之、或加勉,听听也不是什么坏事。
  现实而言,送米送油的“形式主义”,恐怕也不容易。一者,不管CPI一年到头是怎样的起起落落,弱势群体的救助或帮扶基本是一条线到底,送米送油已经算是“加餐”了,要是隔三差五真能多送送,哪怕就是作秀,对价格敏感的民众来说,也不是什么坏事;二者,在一些地方,真能做好送米送油的“形式”的职能部门,其实也并不是很多,送完之后又不要“拍照摄影留念”的,就更是少之又少——退一万步说,搞形式主义也行,不要继续消费并展览贫苦群众的私隐与感情就好。
  当然,就像好的市场与坏的市场的说法一样,对于官场的一些“形式”,也有优劣之分。说送米送油是不太坏的“形式主义”,最根本的还在于这样的“形式”,既“浪费”不了财政的几个钱,效果也是能实惠市民的,总比人行道上铺黄金、荒山上刷绿漆什么的,“性价比”高多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