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李帆 北京市看起来很美的规定,却逼穷人走上“无家可归”的境遇。部分决策者似乎已习惯于以底层民众的生存权换取城市管理的“整洁权”,患有“洁癖”的规定不仅难遂人愿,反而将基层民众推至决策者的对立面,城市管理不能以绝对的“完美”为目标,而应为穷人留出一点生存空间。
北京市住建委、市公安局、市规划委会同市卫生局等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公布我市出租房屋人均居住面积标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其中明确规定出租房屋人均居住面积不得低于5平方米,每个房间居住的人数不得超过2人。 (本报今日A24版) 出租房人均居住面积不得低于5平方米、单个房间不得超2人,这样的规定看似让民众过上了安全整洁的好日子,但“蚁族”们恐怕难以浮现一丝笑意,因为高得离谱的租金无疑会把他们赶出公寓。最终,看起来很美的规定,却逼穷人走上“无家可归”的境遇。 近日,有媒体报道,25人挤在北京一套80平方米的公寓,用“脏乱差”来形容这套公寓一点都不为过。在此语境之下,北京多部门下发的《通知》像是一场“及时雨”,浇灭了安全隐患的火苗,净化了民众的居住环境。然而,决策者并非“蚁族”,安知“蚁族”身后的不得已? 居住人数减少,租金的水涨船高乃必然之势,恐怕不少“蚁族”将被淹没在这股“洪水”中。不难想象,若有傲人的经济收入,谁不愿置办一个窗明几净的家,傻子才会硬生生地挤进那套危机四伏的公寓。对于“蚁族”而言,微薄的收入不容许他们存在“非分之想”,无奈之下只能图一个便宜,虽然环境令人作呕,但至少有个安身之处,而这纸“禁止群租”的规定又将他们赶离为生计兜底的“蚁窝”。 显然,城市决策者只看到了表面的“脏乱差”,却忽视了其背后穷人的艰辛和无奈。为还城市一个光鲜照人的市容市貌,禁止摆摊便走上台面,小商小贩被“釜底抽薪”,然而夜市、摆摊现象依旧,还把城管拖入了与商贩的“矛盾”之中;为给孤儿们一个安全的家,决策者禁止民间收养,但福利院早已人满为患,不少孤儿陷入收养的空白区。类似的规定数不胜数,执法者既可在执法中捞取一点罚款,又可在事故发生后开脱罪责,可谓“一箭双雕”,只是苦了那些疲于奔波的穷人们,若不冒险顶风而上,只能忍受饥饿或露宿街头。 因此,部分决策者似乎已习惯于以底层民众的生存权换取城市管理的“整洁权”,患有“洁癖”的规定不仅难遂人愿,反而将基层民众推至决策者的对立面,有百害而无一益。城市管理不能以绝对的“完美”为目标,而要通融普通市民的生活便利、底层民众的生存等一系列目标,为穷人留出一点生存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