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标题导航
女童泳池溺水折射围观之痛
“老人城管”是一种“道德暴力”
医保基金成唐僧肉缘于体制漏洞
2013年07月2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人城管”是一种“道德暴力”



  □龙敏飞 

  一顶草帽,一件白T恤,一个红袖章,一瓶水,一行醒目的“城市管理志愿者”标志。7月26日,湖南岳阳县街头出现了一批面带笑容的老人,他们冒着滚滚热浪穿行在岳阳县城的几条主要街道中。他们就是岳阳县城管大队聘请的27位老人,协助参与重点街道城管执法。   (7月28日《潇湘晨报》)
  “老人城管”一出,执法效果显著,这自在情理之中。一方面,“老人城管”不可能一上去就是“拳打脚踢”,打的必然是温情牌,是语重心长的劝说、是非常耐心的叙说,当“城管”本身姿态低了,商贩们自然也会客气几分;另一方面,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哪怕老人置换身份,摇身一变成城管了,其身份标签本身便是一张护身符。在这样的现实审视下,“老人城管”的疗效,自然是“看得见的好”。
  所谓的“老人城管”,虽然从执法效果来看是“很美好”的,但从执法方式来看,仍难逃“道德暴力”之嫌。换言之,政策出台者,便是看准了、猜透了小摊小贩的心理,知道面对老人时,他们有股无形的道德压力。鉴于此,让老人扮演城管的角色,其执法效果必然会“事半功倍”,而现实也如决策者所料想的那般。只是,这结果虽然充满了正能量,但裹挟着道德的做法,必然会为这“道德正能量”带来负面影响,也让人拷问这背后的程序正义、拷问这般做法的别有用心。
  无法否认,“老人城管”带来的执法效果的确不错,但这毕竟私设了一个无形的道德法庭,将商贩们和老人志愿者们放到这个法庭上进行审判,这无疑是不妥当的。一方面,这样的做法在程序正义上,是有待商榷的;另一方面,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城管都换成“老人”,那这般做法能被复制与移植的可能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于“老人城管”执法而言,背后打的仍然是温情牌,一般城管只要有心也完全可以做到,而且,一般城管背后没有附加的道德裹挟,那才是一种平等的对话,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改善城管形象。什么眼神执法、卖萌执法、老人执法,都只是花边叙事,虽有进步迹象,但仍然无法救赎城管形象,唯有城管回归文明执法了,一切关于城管的问题才可能迎刃而解。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