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李明志
在每个人最需良心留守的角落,岂能容忍藏污纳垢?因此产生的心理顾虑,会使“路人们”习惯于怀疑一切都是“狼来了”,尴尬地成为自己曾经痛斥的“旁观者”。真正的善举是那些不掺杂功利意图的“点滴式”帮扶,拆穿“伪善”本身,即是一件需要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善事。 8月1日,有媒体据路人报料刊登“清洁工中暑,小女孩撑伞”一稿,引发读者关注。但记者在采访中隐隐觉得事有蹊跷,后经多番努力,终于找到了照片中晕倒在地的女环卫工汤大姐,进而揭开谜团:那张充满爱心的照片,竟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炒作。女环卫工说,四名年轻人花150元请她拍“公益广告”,不料自己成了被利用的受害者。 (本报今日A16版) 一次企图借力“有图有真相”而瞒天过海的策划,在求真者的努力下,最终露出了马脚。在“骨感”的现实面前,公众心中升腾起的浓浓暖意,瞬间跌至冰点。当覆盖着伪善的美好面纱被揭开,公众体会到的不仅仅是真相还原的阵痛,更有对善心横遭愚弄的愤怒和社会信任被一再透支的无力感。 回到真相被揭露之前,当这样的“感人一幕”见诸报端之后,小女孩蹲地撑伞的画面,让无数读者为之动容。在“小悦悦事件”等丑行不断上演的氛围中,社会对爱心义举的渴望分外迫切,哪怕一丝微弱的善意闪光,都会让公众从中收获巨大的满足,并急切而不遗余力地褒扬呵护。在媒体的首次报道中,“孩子,你让很多大人惭愧”的话语正表露了那份殷切的期待。假如事情一如公众期待,就此划上句号,结局可谓美满。 但出于职业的敏感性和负责任的态度,记者循着蛛丝马迹展开调查,最终确保了新闻的真实,给了读者最需要的真相。一出金钱包办的“角色扮演”闹剧,猛然将“最初的美好”推向了反面。面对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笔者相信绝对没人会埋怨媒体“不懂风情”,毕竟,每个人在最需要良心留守的角落,又岂能容忍藏污纳垢? 再看看造假者的骗术:清洁工的弱势地位、小女孩的“纯真”举动、救人者因此误工,这些感人的元素杂糅在一起,轻松突破了公众完全不设防的同情心。如此肮脏的作为,可谓“良心碎了一地”,与之一同被击碎的,还有公众所剩无几的社会信任。 试想,下次遇到真正需要伸出援手的危急时刻,因为此事留下的心理顾虑,路人们难保不会怀疑是“狼来了”而拒绝伸手,从而尴尬地成为自己曾经痛斥的旁观者。一次次的犹豫不决之后,社会上陌生人之间的信任逐渐消弭,徒剩人情冷漠、世风日下。 其实,真正感动人心的善举并不需要铺垫,也不必非得夺人眼球,对这个人人守望相助的社会来说,“见义勇为”式的惩恶扬善当然不可或缺,但不掺杂任何功利意图的“点滴式”帮扶,才是维系公序良俗和正道人心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拆穿各种“伪善”本身,即是一件需要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善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