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高温似火烤·事件
 
标题导航
“内伤”不治,难遏洋行贿
对“提醒打包”立法属法律越界
富人“撞车斗气”别牺牲公共安全
2013年08月0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内伤”不治,难遏洋行贿



    本报评论员 李帆

  “洋行贿”在华攻城略地不仅是“外忧”,更是“内患”。当一个城市的73家医院全军覆没,“洋行贿”之害就难以掩饰医疗腐败的内在根源——医疗采购制度的不堪一击。遏制“洋行贿”之风,不能止于抓几个外企高管以儆效尤,若“内伤”不除,即使扼杀了赛诺菲的行贿之举,却挡不住下一个“赛诺菲”的侵蚀。

  近日,有爆料人向媒体举报,世界医药巨头法国赛诺菲公司于2007年11月前后,向中国北京、上海、杭州及广州的79家医院、约500位医生,借“研究经费”名义,支付约169万元的费用。赛诺菲回应,正对此事进行核查。         (本报今日A30版)
  葛兰素史克案的阴影尚未散尽,赛诺菲又陷入行贿的漩涡,“洋行贿”似乎成了国外医药企业开辟中国市场的惯用“武器”。当国内医生接二连三的“沦陷”,我们不得不反思,究竟是跨国企业带来了难以抵御的“洋毒”,还是他们只不过选择了“入乡随俗”?
  纵观这些跨国药企在华行贿之手法、对象、目的等,几乎同出一辙,采取直接行贿或赞助项目等形式,向个别政府部门官员、医药行业协会、医院、医生等行贿,以打开药品销售渠道。赛诺菲169万元的“研究经费”侵蚀了500名医生,葛兰素史克非法转移30亿元资金用以行贿医院和医生,“外忧”之深着实让人震惊。
  然而,正所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在“洋行贿”的狂轰乱炸之下,若国内医生能洁身自好,跨国药企自然也无机可乘。因此,在笔者看来,“洋行贿”在华攻城略地不仅是“外忧”,更是“内患”。试问:如果没有“洋行贿”,国内医疗系统便是一池清澈的泉水了吗?
  医药回扣成了路人皆知的“潜规则”,这恐怕不是跨国药企的“专利”;医生索要红包的案例更是屡见不鲜,民众对此也已心知肚明。最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在福建漳州近期查处的医疗购销领域腐败窝案中,市直区县73家医院100%涉案,无一“清白”,医生退赃金额达2049万元。依此看来,医疗腐败之乱象,恐怕不是几个“洋和尚”所能左右的。
  当一个城市的73家医院全军覆没,“洋行贿”之害就难以掩饰医疗腐败的内在根源。从科室主任,到药房采购,直到最后执笔的医生,跨国药企轻而易举地突破五道防线,无疑道出了医疗采购制度的不堪一击。在“以药养医”积弊颇深、药品定价机制久陷混乱的医疗体系中,在博弈失衡的现实语境里,医院回扣成风、过度医疗等沉疴堆积,已是惯常景象。而流通环境失序、监管缺位,也给权力寻租留下不小空间。
  由此可见,遏制“洋行贿”之风,不能止于抓几个外企高管以儆效尤,若医疗采购制度的“内伤”不除,即使扼杀了赛诺菲的行贿之举,却挡不住下一个“赛诺菲”的侵蚀。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