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李明志
根植于公平性要求的同工同酬原则横遭阉割,如此极不严肃、游移不定的改革态度,非但无助于蹚过深水区,更极有可能将改革初衷引向溺亡。改革者遇到问题绕着走的“惯犯心理”,本身就是改革的一大顽疾。若连最可倚仗的“碰硬魄力”都没有,则已是未战先败。 人社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劳务派遣职工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但同工同酬不包括福利和社会保险。这位负责人介绍,人社部和全国总工会曾希望这一同工同酬权利包括福利和社会保险。但因其他部门和部分央企的强烈反对,而定位为不包括福利和社会保险。 (本报今日A16版) 劳务派遣职工对同工同酬可谓望眼欲穿,但主管部门官员的一番解读,却犹如寒冬里的一盆冷水,把大伙儿泼了个透心凉。根植于公平性要求的同工同酬原则,在改革推动者“文字游戏”的运作下,被无情阉割。如此极不严肃、游移不定的改革态度,非但无助于蹚过深水区,更极有可能将改革初衷引向溺亡。 今年8月份,人社部开始就《劳务派遣若干规定》公开征求意见,规定中,“被派遣劳动者享有同工同酬的权利”被再次强调。至此,早在1995年旧《劳动法》中即被明确的同工同酬原则,在公众近20年的期盼和呼唤中,配合社会用工环境的改善、劳动者权益意识的提升及改革氛围的日渐浓厚,迎来了绝佳的历史机遇。 人社部官员的这次表态,也确实流露出改革者“迈步子”的意愿。但正所谓“言必信,行必果”,有关部门在执行层面的“软骨头”表现,却又一下子把自己推上了言而无信的虚伪境地。 因为其他部门和部分央企的“强烈反对”,本属同工同酬范畴之内的福利和社会保险被拒之门外。涉及既得利益群体的再分配,无异于与虎谋皮,公众并非不能理解改革的客观难度,但这般刀未出鞘就举手投降的“改革”,当然换不来公众的丝毫同情,也实在经不起推敲。 本为公众利益代言的劳动主管部门,却搬出这番本末倒置的说辞来强推因果,说它不要脸,真是一点儿都不冤枉。 不可否认,以部分央企为代表的“硬骨头”,正是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的主要阻力,相应地,也当作为改革过程中的“攻坚战”来对待。 按这位人社部负责人的逻辑,只有“照顾特殊”才是顾全大局,在荒唐之余,其实这种遇到问题绕着走的“惯犯心理”,本身就是改革的一大顽疾。试想,为医者倘心术不正,若操刀手术又如何能让人放心? 这次同工同酬的改革努力轻易触礁,印证了分配制度改革前路艰难。长期郁积而成的种种社会问题,绝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但如果连最可倚仗的“碰硬魄力”都没有,在其位而不谋其政,一味逃避而成性,则公众翘首期待的同工同酬的理想将永难照进现实。 在此,笔者想对那些正抓耳挠腮犯难的有关部门说一句:职责所在,无甚可惧,挺直腰杆,昂起头颅,爷们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