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潘书
“由工信部下发的《电话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登记规定》于9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规定要求,所有电信用户办理业务均需要实名制,而且,电信业务经营者需建立健全用户真实身份信息保密管理制度,对用户真实身份信息应当严格保密。” (本报今日Q4版)
“史上最严格电话实名制”于9月1日起正式开始施行。用户购卡、办理业务必须持真实身份信息,企业、个人泄露用户信息则会处以上万元的罚款甚至承担刑事责任,规定不可谓不严格,但老百姓却依然不买账,实名了就真的能杜绝垃圾短信和电信诈骗吗?实名了会不会信息泄露更加严重?各种疑问层出不穷。 早在2010年,相关部门就开始筹划电话实名制,但一直因为缺乏法律依据而难以推行。去年底,全国人大常委会出台《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其中要求对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用户实施实名登记,这使得我国多年来始终得不到贯彻执行的电话实名制工作首次有了法律依据和支撑。 有了法律支撑,电话实名制就可以顺利施行了么?其实不然,一人拥有多个身份的新闻已不鲜见,今年年初曝出的“房姐”龚爱爱就是个实例。而且,运营商不具备百分之百鉴别假身份证的能力,意图犯罪的人可以用假身份证登记,只靠一招实名制就想完全杜绝相应的违法行为是不现实的。所以说,电话实名制要想取得实效,彻底杜绝垃圾短信、电信诈骗等行为,需要各部门协同配合,彻查管理漏洞。否则,实名制很可能成为只防君子不防小人的摆设。 如何卡死信息泄露,也成为实名制推行路上的一大难题。工信部电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所长鲁春丛坦承,“保障用户个人信息安全是电话用户实名登记顺利实施的基础”。按照工信部规章,出售或非法向他人提供用户信息的将面临最高3万元的罚金,构成犯罪的将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笔者也认为,对于倒卖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犯罪行为必须严查狠打,把这份隐私还给百姓。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更多新业务只能基于实名制客户展开,实名制是电信业发展的必然。但就目前信息环境来看,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尽快地推行“实名”,更需要尽快地“治”好相关疏漏,让实名制畅通无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