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李帆 在“后妈”的激励之下,女儿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身,如今已事业有成的她似乎证明母亲的“狠心”乃一次成功的尝试。但在收获独立性和事业的同时,内心曾经受过怎样的创伤恐怕只有女儿能体会,如此牺牲亲情换取独立性能否算得上成功? 在申女士自豪的表情中不难看出,她依然沉浸于特殊教育方式的胜利之中,或许在她看来,事业有成、独立性强便是教育成功与否的权衡标准。其实,亲妈“诈死”的背后,站着一个教育理念极其功利的母亲。她重视成功多过成长,在乎结果胜于过程,无视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和情感需要,为孩子规划了成长的轨迹,也亲手在孩子的心里刻下伤痕。在笔者看来,她不过是一个拿亲情做赌注的赌徒,并且无论胜败,都会付出牺牲天伦之乐的惨痛代价,她对孩子的培养远远称不上成功。 事实上,当初申女士之所以决定上演亲妈“诈死”的戏码,是因为孩子已经显示出骄娇之气,这无疑说明她对孩子早期教育的失败。不得已之下,她抛弃亲妈身份,进一步显示出申女士教育手段的匮乏和对自己教育能力的不自信,于是才不得不采取极端措施刺激孩子。 在现实之中,如出一辙的“棍棒教育”、“体罚促进”、“虐待成长”等教育方法大有市场,“狼爸”、“虎妈”层出不穷,甚至辞职回家充当“园丁”的家长也不乏先例,他们不辞辛苦地一手代劳也透出对现有学校教育的不信任。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更看重的是成绩,从而忽视了学生的素质教育。 但亲妈“诈死”的“成功”终归只是个例,而孩子身上娇气等缺点却带有一定普遍性,难道家长都要甘愿当“后妈”?因此,极端教育的背后是社会教育体制的失效,若不致力于构建良好的“育人”机制,只依赖极端方式鞭笞孩子,还会有多少孩子将遭受“毒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