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广而告之
 
标题导航
公款送礼玩隐身,根在三公成谜
“中国式休假”有数量更要有质量 
学生“弹劾”老师也是种教育诉求
2013年09月1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公款送礼玩隐身,根在三公成谜



    本报评论员 李帆
  随着中央“八项规定”、反“四风”等措施密集出台,遏止公款送礼、公款消费之效已初步显现,然而,遏制公款送礼的胜利果实正被“隐身”之举蚕食,若不及时堵漏,谁知还会冒出怎样的新花样?要想从根本上刹住公款送礼等不正之风,还须斩断私用、滥用公款的“黑手”。
  与以往提着各种礼品东奔西走不同,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购+快递”的形式,无疑让送礼变得更加隐蔽。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网店不仅可以把礼品和发票寄到不同的地址,还可以将发票内容开成“办公用品”、“会议费”等,为公款送礼提供便利。
            (本报今日A23版)
  近年来,公款送礼伴随着节日传统演变成一种惯例,但随着中央“八项规定”、反“四风”等措施密集出台,遏止公款送礼、公款消费之效已初步显现。孰料,部分地区却已转战“地下”,穿着“隐身衣”的礼品驰骋在公款腐败的老路上。
  正所谓“有需求才会有供应”,由于部分政府部门沉迷于滥用公款、以权谋私的“惯性”之中,才诱发为了金钱不择手段的商家。这些政府部门之所以要“逆流”而上,无非是想打通上下关节、增进部门“情谊”,将来在评比、审核时图个方便,在要项目、上工程时占个优先。这种公款送礼,因为打着公事公办的旗号、穿着礼仪文化的“马甲”、戴着各种节日的“帽子”,往往送者自然,受者坦然。殊不知,如此礼尚往来,绝非正常“公务往来”,而是以关系往来换取部门利益,其结果是浪费了国家资财,败坏了党风政风,丧失了公信民心,损害了国家和人民利益。
  值得庆幸的是,在中央的严厉打击之下,部分地方政府大楼前堆积如山的礼品已销声匿迹,即便个别地区玩起了“隐身”,也足见其对中央规定的畏惧之心。但我们还未到值得窃喜之时,遏制公款送礼的胜利果实正被“隐身”之举蚕食,若不及时堵漏,谁知还会冒出怎样的新花样?
  公款送礼电子化之所以屡试不爽,在于对公款缺乏有效监督,只要给礼品穿上“办公用品”、“会议费”的外衣,便可躲过监督的目光。因此,要想从根本上刹住公款送礼等不正之风,还须斩断私用、滥用公款的“黑手”。首先要管住乱签字的手,对掌握决定权的“一把手”加强监督,加大对违纪官员的查处力度,铲除“节日腐败”滋生的社会土壤。当然,最重要的是实现“三公”消费公开化、精细化,管住乱花钱的手,通过更为透明、详细的预算决算制度,从公用财政角度扎紧政府部门的“钱袋子”。
  公款一旦无法私用、滥用,公款送礼就失了“源”;没有了利益输送,公款送礼就没了“根”。唯有打击与防范双管齐下,才能对公款送礼起到釜底抽薪之效。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