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苑广阔 “上3天休6天、上6天休1天……16日起工作进入混乱状态!”、“请3天假休息8天”、“请2天假休息10天”……中秋、国庆假期临近,五花八门的“拼假攻略”蹿红网络。人们热衷“拼假”,就是为了错峰出游,有一个高质量的假期。 (9月17日《燕赵晚报》) 每逢国家法定节假日,网络上就有传授各种“拼假攻略”的。而这些热议的背后所透露出来的情绪,无非集中在两点:一是公共假期还是太少了,无法满足公众的休假需要;二是目前的假期设置不够合理,让本来应该是轻松愉悦的假期,变得折腾不已,充满劳累与疲惫。 说公共假期太少其实是一个“错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的公共假期已经达到了115天,已经不算少了,和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也毫不逊色。有些网友之所以感觉“太少”,一是单位并没有完全按照国家规定的法定节假日给予员工休假的权利;二是因为目前这种“挪假”的做法,实际上是用连续多日的“加班”换取一个小长假,让人感觉原来的双休日被剥夺了。 对于第一个原因,当然得依靠政府部门对国家法定休假制度的严格监管与落实。但是对于第二个问题,其实涉及到的就是“中国式休假”的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也就是假期设置的问题,这是笔者今天想重点讨论的。 “中国式休假”有数量没质量的现状,是引发公众吐糟的主要原因所在。比如说国家相关部门将周末双休日与节假日“挪”在一起,“凑”出小长假,尽管其初衷是好的,但一方面等于是把双休日的“福利”演变成连续工作多日的额外“负担”。另一方面,这种“全民放假”的直接后果就是“全民旅游”,于是高速路成了停车场,景区成了人海,看景成了看人,则旅游和休假的质量,可想而知。 让“中国式休假”既要有数量,更要有质量,首先需要落实带薪休假制度,这样有相当一部分劳动者,可以利用带薪休假休息或出游,也就不用惦记着“拼假”,不用趁着五一、国庆等法定节假日加入旅游大军了。其次是需要让当前的休假设置更加合理化,在制定休假安排的时候,要充分征求网友和公众的意见、建议,使政府决策符合大多数人的意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