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重点新闻
 
标题导航
公正的救助不是往伤口上撒盐
入京户口要考试,教授咋总出馊主意
莫让群众路线在细节中梗塞
2013年10月1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公正的救助不是往伤口上撒盐



    本报评论员 李帆
  受助名额的评比,异化成了自揭伤疤的悲情戏,隐私被公布于众,尊严被踩得粉碎,这究竟是助人,还是害人?为给予受助者应有的尊严,须改变我们捐助慰问的方式,多为受助者着想。否则,若眼中只有物质而忽视了尊严,救助便丧失了慈善的本意。
  为认定贫困生资格,沈阳大学某学院让贫困生在全班同学面前将自己贫困的家境和盘托出,得票最高的前5名才能获得助学金。学院称此举是为了保证公正公平。(本报今日A19版)
  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但为了所谓的公平公正,沈阳大学某学院竟让申请助学金的贫困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诉说家庭的窘境,将受助名额的评比,异化成了自揭伤疤的悲情戏。隐私被公布于众,尊严被踩得粉碎,这究竟是助人,还是害人?
  保证评比公平公正的方式比比皆是,如严格审查核实、与贫困学生单独谈话等,都足以保证助学金流向最需要的学生手中。不可否认,“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与“隐蔽”的手段想比,来一场公开的“审判”似乎更公平。评比结果公平了,但对贫困学生而言却有失公平,为了讨得同学们的欢心和同情,他们不得不自揭伤疤,甚至添油加醋地比穷、比惨,即便赢得了助学金的救助,却丢失了人格尊严,等待他们的或许是同学们异样的眼神。
  可以说,穷困人群由于受到物质匮乏的困扰,长期面对他人歧视的目光,他们的自尊本来就十分脆弱。我们应当意识到,贫困不仅会让一个人生活艰难,更会对一个人的精神产生损害。因此,多数贫困学生并不愿与同学分享贫困的隐私,而学院却强行剥开他们遮羞的外衣,何其冷漠!
  在笔者看来,扶贫救弱不仅是物质上的救助,贫困群体更需要精神和尊严上的安慰。但就目前情况来看,不少救助者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肆意践踏和侮辱受助者的尊严和人格,甚至将此当成了自己的权利。捐助者披红挂彩,居高临下;受捐者总是拘谨难受,还得说上几句感恩戴德的话。
  如此尴尬的场面俨然成了救助捐赠现场的“标配”。捐款现场,捐款者得意洋洋,自恃普度众生的救世主,任意摆布着受助者,甚至将他们强行拉到镜头下,向众人炫耀着“爱心”;官员慰问贫困群众,总是不忘留下图像资料,虽赢得掌声,却惹得受助者反感。
  捐助者收获了“爱心”的见证,受助者却丧失了尊严。为给予受助者应有的尊严,须改变我们捐助慰问的方式,多为受助者着想。受助者需要让更多人了解处境,可以轰轰烈烈,受助者希望低调,也可以做得平平淡淡。只有这样,捐助慰问才能让受助者得到物质资助的同时,也得到精神上的抚慰。否则,若眼中只有物质而忽视了尊严,救助便丧失了慈善的本意。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