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专题
 
标题导航
城市建设要多听听百姓声音
纾解“减负焦虑”应重视规则重构
要瘫痪老人现场体检何止服务不人道
2013年10月2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城市建设要多听听百姓声音



    □本报评论员 李明志 
  一些“民生工程”却反遭民意声讨,可谓讽刺。一方面是部分城市管理者对城市建设“必要性”的理解过于急功近利,另一方面则是“灯下黑”对牟利者的纵容和鼓动。城建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民生工程,搞建设首先要关注民众幸福感,否则,所谓的“大手笔”只会沦为“大败笔”。
  上万个工地同时开工;每平方公里投资近亿元;在改变城市面貌的同时,满目“水泥森林”……近年来,一些城市兴起大拆大建的热潮,也带来了交通受阻、环境污染、生活不便。近日,南京市长季建业被免职一事,引发公众对大拆大建问题的不解、质疑甚至反感。          (10月20日新华社)
  在动辄以亿计的投资额度、连片划区的建设规模以及对“高、大、新”近乎狂热的追逐等诱惑下,一座座城市如同打了鸡血一般,争先恐后地迈出了“开膛破肚”、“开疆拓土”大踏步前进的步伐。在各种社会资源的推动下,城市的楼房越来越高、道路越来越宽、新区越来越大……
  但讽刺的是,在这股洪流中,即便是一些挂着“民生工程”牌子的项目,也反遭民意声讨。老百姓如此“不领情”,笔者想知道:城市管理者,你们怎么看?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对城市建设有客观和科学的认识。不可否认,与欧美已趋于成熟的城市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相比,我们的城建水平还比较落后,软硬件设施亟待改观。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一些城市对这个“必要性”的理解却过于急功近利,城市更新改造速度过快、用力过猛,摊子铺得太大、战线拉得太长,大量不该拆的被强行拆除,本地特色横遭“阉割”不说,也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所谓“行动上的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清醒”,说到底,促成这些城市一意孤行大拆大建的,正是“无利不起早”的指导思想。靠着在拆与建之间闪展腾挪,政府的“政绩之利”、工程方的“营收之利”以及个别人的“腐败之利”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各方参与者在一次次的施工中,赚了个盆满钵满。
  不难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恰恰是城市建设这个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阳光工程”,反倒是“灯下黑”,成为牟利者营私舞弊的沃土。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一些问题工程之所以能够“带病”上马,前期的监管失位难辞其咎,而与之对应的,则是部分决策者的独断专行、无所畏惧。
  一项浩大的工程,往往是管理者一句话定调,应有的论证过程沦为了走秀场,民意的份量被大大压低。而项目建成之后,只要“钱袋子”隐藏得够严实,没有查出问题,则即便工程漏洞百出、百无一用,也大可以推倒重来,还可以借机再赚一笔。如此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机会成本,非但形不成威慑和压力,反倒成了一种纵容、甚至鼓励。
  在某种程度上,城市建设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民生工程,应遵守法律法规,遵循城市规划需要,关注环保和民生需求。搞建设、谋发展不能只看到城市表面的光鲜,更要专注于民众的幸福感。
  具体到当前问题颇多的规划、建设环节,应坚决摒弃长官意志,若一味强调速度和规模,只会在现代化的“陷阱”中迷失,所谓的“大手笔”只会成为“大败笔”。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