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须虫
成都金堂部分家长要求学校为6年级的学生在4点半的放学时间后再多加一些补习时间,并自愿向学校交了400元的补课费。“补课费”交了不到一个星期,学校召集家长们开会,宣布不补课,并退回家长们的400元钱。会上,家长们联名要求补课,数十名家长在联名书上按了手印,仍遭拒绝后,大部分家长当场表示不满……有的甚至当场就急得哭了。 (本报今日A22版) 家长欢迎补课,反对“不补课”,当然并不是补课有多好,而是补课承担了孩子考个好分数的刚性诉求,这个诉求既包括绝对值,即考试科目的直接分数,也包括相对值,即考试在同年级孩子中的位置,也就是一个环境公平的忧虑,自己孩子不补课,不等于别的孩子不补课,人家在“抢跑”,自己的孩子就吃了亏。 放大到教育减负的话题,怎么减一是找不到合理出口,二是无法取得家长的信任。以至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喊了多年,只见刮风不见下雨。今年8月,教育部减负“十条”出台,看好的并不多,家长持反对意见的倒是不少。 教育减负的意义无须多言,消除教育对负担的依赖也非一日之功。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避免出现“学校减负,社会增负”、“教师减负,家长增负”的现象。 首先,要扯断那些连在课业上看不见的线,让“抢跑”变得不重要,或者至少不那么重要。如改进高考招生的模式,不再“唯分数”,孩子综合素质、人文素养等非ABCD的东西,成为招生的重要因素,赋予高考对教育的正向导向,不断改良教育的大环境,给小气候的转变创造条件。 其次,要改变中学招生规则与模式,尤其是初中的招生,不能作为分数机器来选择,学科成绩在考试与学生素质评价的总体系中,占比要下降到合理的比例。 其三,强化减负的同一性,同一区域实现环境上的平等。落实减负的责任制,加强管理与监督,强化问责与惩处。 此外,父母的教育观念应转变,培养什么样的孩子,更宜放眼长远,父母不应过多强调课业,把孩子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情感认知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汲取书本之外看不见而又鲜活的知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