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重点新闻
 
标题导航
叫停善举,“不公平”的理由太荒唐
“情商课”实为教育缺失的一种补课
学生深秋穿夏装表演究竟展示了谁的素质
2013年10月3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叫停善举,“不公平”的理由太荒唐



    本报评论员 李帆

  当地民政部门祭出“不公平”的借口,着实令人匪夷所思,让每一户贫困家庭摆脱困境,并非民间慈善的义务,而是政府部门的职责所在。“救助渠道畅通”与所谓的“不公平”只不过是以自我吹嘘的说辞,掩盖责任缺失的罪责罢了。
  最近,安徽省宁国市的多名网友了解到3户困难病人无钱治病,便准备为其在论坛中募捐,岂料却被当地民政局叫停。10月29日,宁国市民政局回应称,这样的募捐行动对他人不公平。       (本报今日A29版)
  对于身处绝境的困难病人而言,民间捐助无异于雪中送炭,不仅受助者该欢欣鼓舞,当地民政部门也该倍感欣慰。孰料,只为所谓的“公平”,3户本已目睹希望之光的困难家庭再次跌入低谷,难道当地民政部门维护的是共同贫困的公平吗?
  不可否认,按照我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只有“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公益性非营利事业单位”可以依法接受捐赠,但网上众多募捐活动都是以私人、家庭或志愿者的名义进行,并没有取得合法的募捐主体资格。在身份模糊、信任缺乏、监管不力的情况下,私人网络募捐活动确有不规范之处。因此,若以不规范之名叫停网络募捐,或许还有可行之处。
  然而,当地民政部门竟祭出“不公平”的借口,着实令人匪夷所思。在他们看来,全市2000多人需要救助,网友只为3个人募捐,确实有失公平,而且未获捐家庭难免口出怨言:同为困难家庭,为何只为3个人“开小灶”?但选择救助对象乃捐助者的权利,毕竟他们是自发的善举,并不承担救助全部困难群体的责任,换言之,让每一户贫困家庭摆脱困境,并非民间慈善的义务,而是政府部门的职责所在。
  按当地民政部门负责人的说法,当地正常的救助渠道很畅通,困难病人可以走正常渠道,言下之意,救助2000多个困难家庭已是胸有成竹之事,但令笔者不解的是,当网络募捐被叫停,困难家庭为何要走上卖房治病的绝路?在笔者看来,无非有两种原因,当地民政部门不是“见死不救”,就是“打肿了脸充胖子”,但无论是何种原因,最终结果都割裂了善心与困难家庭的联系,违背了慈善机构的本意。可见,“救助渠道畅通”与所谓的“不公平”只不过是以自我吹嘘的说辞,掩盖责任缺失的罪责罢了。政府责任缺失,又不允许网络募捐伸出援手,困难家庭该向谁诉苦?
  其实,在慈善机制尚不完善之际,民间慈善无疑是政府救助的有力补充,如发起于网络的“免费午餐”行动,联合中国社会福利教育基金会之后,步入了正规化之路,每天至少3万贫困学子受益。
  因此,当地民政部门无需在网络募捐前战战兢兢,更不该以荒谬的“不公平”之由予以叫停,让更多网络募捐转正,才能建立更有效的慈善机制。若一味以莫须有的罪名“防患于未然”,只会冷落了民众善心,阻断困难家庭的希望之路。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