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到一地,都得“淘”十斤石头 |
青州“石头王”王志標痴迷石头收藏、雕刻20年 |
|
|
王志標展示自己雕刻的红丝砚。 |
|

|
|
走在东关街上,向居民打听“玩石头的王志標”,几乎没有指不出王志標家准确位置的。他在青州的知名度挺高,在周围邻居的眼中也是地地道道的“石头王”。10月27日,记者来到他的家中,了解了这位“石头王”的玩石经历。 20年前获赠红丝石 让他踏上“玩石”之路 来到王志標家中,记者首先被房间内陈列的各式各样的石头所吸引了。说起何时开始玩石头,王志標告诉记者:“以前我和别人一样,对石头并没有特殊的感觉,直到1992年一次跑业务时,朋友送给我几块红丝石,后来我才喜欢上了石头。” 据王志標回忆,1992年,他在云门酒厂销售部跑业务,当时临朐的红丝石买卖才刚刚起步,一位经营红丝石的老板在收货后送给了他5块印章大小的红丝石,让他留作纪念,“当时我没有多想,就把这5块石头塞进口袋带回了家。当时,觉得不值钱,存放起来后也渐渐忘了。直到1993年,我去南京办事,在南京的石展览上看到许多纹理漂亮的石头时,才想起来家里已经存放了一年的5块红丝石。那天,我在展会上待了好久,并仔细向别人咨询请教了石头的鉴赏方法,对石头逐渐感兴趣起来。”王志標说。 看完石头展回家后,王志標像是变了一个人,喊妻子帮他把那几块石头找出来,妻子说好像放在床头橱里,他一阵翻找后,终于找到。随后,他马上跑到院子里用手电筒照着研究起来。“你看,石头的花纹多美啊!”从此以后,王志標开始喜欢上了这些石头。
江北各地大河大山,都留下他“捡”石头的身影 “我没什么特殊的经历,就是走到一处就捡一处的石头”,王志標告诉记者,从1993年起,他开始利用外出送货的机会到各地去“捡”石头,所到的城市有河就去河边捡鹅卵石,有山就去山上找山石,有矿就去矿区附近找矿石,每次外出都要带个十斤八斤的石头回来,最多的一次是从河南洛阳带回了两麻袋的鹅卵石,长江以北能“捡”石头的地方几乎都被他走遍了。 “捡石头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王志標告诉记者,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都不一样,也就造成了不同地容地貌,出现了不同的石头。自己每到一处就向当地的居民了解本地石头的特点,日积月累,也就对各地的名石有所了解了。加之自己交际圈子中的朋友一有稀罕的石头就拿到他们家里来研究,他在大家的讨论和研究中也丰富了自己的知识。 “现在只要拿来一块石头,我就能讲出大概出处。”王志標自信地说。 藏石刻石但不卖石 石头已成生命一部分 2008年,王志標患上了腰肌劳损,再加上当时青州红丝砚生意刚刚兴起,他便转了行,专心从事起红丝砚和砖石雕刻工作。 说起第一次雕刻红丝石的经历,王志標记忆犹新。“因为没有人教,就只能比着台历上的图片雕刻。”王志標告诉记者,由于自己以前从没接触过雕刻工作,所以雕刻过程十分艰难。台历上的图片太小,一到夜里就很难辨认其中线条,自己只能开着台灯一点一点刻,刻到第四天,由于力道拿捏不准还刻碎了一块红丝石。就这样,他的第一件红丝石雕刻作品前前后后用了近一个月才最终完成。 在采访过程中,王志標提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石头虽小,但那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当记者问及王志標为何总将这句话放在嘴边时,他说,从1993年爱上石头开始,这些捡来的石头陪他度过了日日夜夜,“它们遍布我家中的各个角落,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颗颗都有我的心血。有人曾经向我求购过捡来的石头,但都被我拒绝了,因为我觉得这些石头是我的朋友,好的东西可以用来分享,但不能用来买卖。他们如果喜欢这些石头,可以到我家来看,来欣赏,但是我不会卖。”王志標告诉记者,自己已经50多岁了,“干不了别的大事,就专心雕刻那些捡来的石头吧”,毕竟艺术无止境,他只想在有生的时间里,尽力提高自己的技艺,让这些石头变得美丽,再美丽些。 文/图 本报记者 王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