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Q07版:青州读本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每到一地,都得“淘”十斤石头
“当代雁翁”从小喜欢临摹
2013年11月0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代雁翁”从小喜欢临摹
邱明功为观察野外追随雁队,画作推陈出新寓意美



  在青州书画界,提起画雁的高手,人们首先想起的便是邱明功,他创作的鸿雁生动传神、栩栩如生。不少看过邱明功画的人都感悟到画中“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的精神。10月29日,记者走进邱明功画院,感受这位“当代雁翁”的艺术人生。
小人书是绘画启蒙老师
  10月29日,记者来到邱明功画院,在不大的画院中,到处摆放着各式各样已经画好的大雁。
  “我父亲是练武术学体育的,并不会画画。”邱明功饶有兴致地对记者讲述起了自己儿时的梦想,“我父亲邱乐亭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早年曾经跟随韩复榘的保镖学过武术,参加过建国前的山东运动会,字倒是写得不错,但对绘画却没有什么研究。”邱明功说在父亲的引导下,自己最初的梦想是当一名运动员而不是书画家。
  “那您是从什么时候发现自己有绘画天赋的?”记者问道。“小时候能玩的东西少,就只能靠看小人书打发时光,我的绘画兴趣可能是在小学三四年级时培养的吧。”邱明功告诉记者,他小时候只喜欢看书上的画,但是书一共就那么几本,很快就看完了。没事做的时候,他便模仿小人书上的插图画画,直到一次美术课上,老师发现他画得很像,并在课堂上表扬了他。“可能就是在那时,我开始喜欢上了绘画,白天在学校跟同学跑步打球,放学后就回家照着小人书画画。”邱明功回忆说。
下乡参军频繁接触绘画,结下不解缘
  据邱明功回忆,1974年高中毕业后,他和30多名知青来到青州市普通镇南普通村的砖厂“上山下乡”。当时的工作强度非常大,干完活后除了吃饭什么都不想,只盼望躺在炕上美美地睡一觉。在砖厂工作半年后,他被公社抽调到展览馆绘制新旧社会对比政治题材展览图画,一画就是一年。1976年,他应招入伍,期间还被调到电影队。下连队放映之余,从事幻灯片、电影海报、部队宣传栏的美术创作,真正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绘画创作新天地。1979年,济南军区美术展上,邱明功的作品《军魂》获得了一等奖。
  用邱明功的话说,这一时期的下乡、参军生活,使他有时间去学画、练画,坚实了自己的绘画基础,也使自己与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则故事让他变“雁痴”
  聊起为何如此沉迷于画雁,邱明功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末,我曾经听过一则故事,正是这则故事让我迷恋上了画雁。故事讲的是,一位猎人曾经射杀过一只落单的大雁,但不久在落单大雁的附近出现了另一只大雁,一直哀鸣不肯飞去,三天后那只哀鸣的大雁也死在了芦苇丛中。”之后他才知道大雁是一夫一妻制,并且忠贞程度很高,如果一方死去另一方也会以命相随。从此之后,他对大雁生出了别样的情愫,由而画起了象征着高洁、忠诚的大雁。
  为了勾勒出大雁的形态,邱明功不仅在大雁迁徙的时候不断观察天空中的飞雁,还专门买上望远镜、照相机、野外生存工具,跟着雁队走南跑北,到大雁的栖息地近距离观察。为了画好雪雁,在冰水交加的初春,邱明功会潜入芦苇滩头,不顾身体的寒冷观察大雁的形态。回到家,妻子看到邱明功脚上的冻疮,心里非常难受。
  “很多人都劝我不要去野外画雁,在家中凭着想象画就是了,但我觉得不亲眼观察到雁的行动,画出来的雁‘有其形,而没有其实’,每年春秋观雁是必须的。”邱明功说。
  现在,邱明功的小写意雁作品已经走遍大江南北,通过观察,他创作了很少有人涉及的“雪雁”画,并打破以往大雁作品代表凄凉相思的常规,在画中加入了红日等积极向上元素,赋予了大雁大展宏图的新寓意。
        文/图 本报记者 王慧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