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自三包规定实施以来,我国汽车三包信息全面备案公开。共有88家汽车生产者进行汽车三包信息备案发布。其中,国产汽车61家,进口汽车27家,涉及134个品牌、4407个车型、销售修理网点29868个。 与此同时,技术咨询人员库也逐步建成。质检总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31个省份共有20206名专家在汽车三包专家管理系统上提交了申请材料,有2369名专家被聘用,为汽车三包争议处理提供技术咨询保障。 “质检部门也发现部分汽车生产商存在信息备案公开不规范,部分汽车经营商违规减免、规避三包责任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问题。”质检总局新闻发言人陈熙同在10月31日的质检总局例行发布会上说。 据陈熙同介绍,三包实施以来,出现的问题比较多。首先是部分汽车生产者信息备案公开不规范。一方面,个别生产商备案信息内容存在缺项、漏项等问题。如:有40家汽车生产者备案车型信息不全,有36家汽车生产者备案的4S店不完整等等。另一方面,还有少数汽车生产者备案的三包凭证内容不规范。如:三包凭证中明示汽车主要零件种类范围少于国家标准要求,易损耗零部件、特殊零部件种类范围多于国家标准《汽车三包主要零部件种类范围和三包凭证》等等。 其次是部分汽车经营者设置违规条款减免三包责任。如部分汽车生产者在《维修保养手册》等随车文件中,添加了“消费者只能在4S店维修保养,否则不承担三包责任”等霸王条款,部分汽车4S店在购车合同中也设置了类似的“附加条件”,超出汽车三包规定的三包责任免除范围,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最后是部分“美规车”销售商规避三包责任。部分“美规车”销售商没有向用户提供三包凭证,也不提供任何质量担保,试图通过“签署承诺书”“车辆登记为公司”等手段规避三包责任。 本报综合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