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户籍制度怎样改革、养老金双轨制走向如何、简政放权后政府干什么……十八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这些问题再度引发热议。改革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如何改革才能带来更多红利?人们盼望着,十八届三中全会能够释放更加积极的信号。 改革进程,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新一轮改革要“闯关”,首先需要“清障”。障碍之一是利益固化藩篱。改革是对利益格局的调整,利益背后往往有权力的影子。应该警惕既有权力与既得利益相互交织的倾向,杜绝权与利结成“利益同盟”。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市场化改革还不彻底、不到位,当前一些本该由市场主导资源配置的领域,被权力之手取代,形成了“政府手长、市场手短”的畸形格局。以至于行政权力的“含金量”越来越高,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产生威胁,干扰经济社会运行秩序。 习近平指出,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涉及重大利益关系调整,涉及各方面体制机制完善。 专家指出,新一轮改革,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其中的关键,就是明确权力界限,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健康有序的权力运行体系,切断权力与利益的“黑色交易”,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闯关破障是挑战,更是机遇。人们看到,新一届中央政府通过简政放权、转变职能,推进着改革的步伐。闯关破障、锐意改革,是时代的必然选择。 多些理性务实的改革声音,汇成最大“和声” “应逐步取消户籍制,通畅农民工进入城市的渠道。”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近日提出的建议再度引发舆论对户籍改革的热议。赞成与反对兼有,兴奋与焦虑并存,期待与顾虑夹杂,这正是当前人们对改革复杂心态的缩影。 “改革什么时候才能把我变成‘城里人’?”在深圳已近10年的农民工贺近安的急切追问,代表了很多人对改革的强烈期盼,也道出了改革的难度。 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当前改革已不可能是“单兵突进”式推进。任何一项改革都“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全方位的系统设计和统筹安排。例如备受关注的户籍制度改革,绝不仅仅是近3亿农民工的身份转换,更牵涉到教育、医疗、养老等多方面改革的协调推进。在利益关系复杂、价值取向多元的今天,步入“深水区”的中国改革,需要既不冒进、又不畏难的理性态度。在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看来,心态的浮躁可能让改革成为一锅煮不熟的夹生饭。 改革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准确把握当前所处的历史方位,全面认识未来面临的艰巨任务,才能对改革不偏不倚、不急不躁。历史经验反复证明,紧迫不是急躁,勇气不是冒进。每个人都是改革的参与者,没有人能在改革中置身事外。以更加理性、务实的态度正确看待改革,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审慎,才能给下一步改革提供更大正能量。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回应改革不同心态的最好方式是行动,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实实在在的动作、真真正正的突破,才能消除公众的不安心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一系列推进改革的表态和举措,已激发了全社会的改革热情,也极大注入了公众的改革信心。人们有理由相信,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回应公众关切。当政府与公众进一步形成良性互动时,必将汇成改革的最大“和声”,凝聚起改革的强大力量。 简政放权改革简政非“减政”,放权非“放任” 10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其中,诸多事先审查项目被取消等成为关注焦点。近半年来,国务院先后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21项,简政放权已是大势所趋、改革指向。社会普遍关注,简政放权以后政府干什么? “‘放权’不代表‘放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执行院长傅蔚冈说,“简政放权不是一放了之,不代表企业就丧失监管。” 我国自2001年启动行政审批改革,累计取消、调整了2000多项行政审批项目。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指出,从目前审批权设置来看,一部分审批权是计划经济产物,应取消;还有一部分是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要求新设立的,简单取消后可能出现很多问题。“放”和“管”要“双轮驱动”,简政不意味着减少监管。目前,“放”有积极措施,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按步骤清理审批清单;但在加强事中和事后监管方面,尚未看到实质性动作。 薛澜说,如果只改革审批制度,没有其他配套改革,改革很难推进。配套改革包括政府职能转变、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能力的提高。要明确哪些职能是政府必须行使的,哪些是可以由社会和公共服务组织承担的。 “改革不仅要取消和下放权力,还要创新和改善政府管理,管住管好该管的事。放和管两者齐头并进。”对简政放权改革,李克强总理作出了清晰的注解。 一方面,“放”的同时,要切实加强市场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特别是对食品、环境、安全生产等群众高度关注、反映强烈领域,要重拳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一方面,“管”要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把政府工作重点放在“保基本”上,在非基本的公共服务领域,更多发挥市场和社会组织作用。“政府少了权力,却增加了更多责任;企业少了负担,却必须增加自律。未来还需出台更多法律法规,创造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营商氛围。”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说。 寻求改革“最大公约数”,是深化改革的前提 10月以来,有关养老改革的讨论再次引发热议。“取消养老金‘双轨’,一并统筹?”北京公务员张宁听闻“传言”连连摇头:“直接降低公务员待遇只怕不可能。”一些人却认为,打破待遇不公,值得期待。 争议背后是利益的多元。要改革,先要找到“最大公约数”,形成最大合力。“什么是改革最大公约数?现在有些提法不现实,有些不全面。”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说。最大公约数应当是人民群众最广泛利益的“平衡点”,是最能激发社会内生动力的“关键点”。如此,公平正义不仅是现阶段凝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也是深化改革的前提。 近年来,社会发展迅速,一些人反而产生“失落感”,折射出的正是推进公平正义的紧迫性。大多数人的利益诉求在哪,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突破口在哪,改革的公约数也在哪。 ——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破除“收入分配不公”,助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上海杨浦区参加过淮海战役的84岁老党员任遐昌说:“我一月离休金能买4000斤大米,但老家60岁以上的农民每月五六十元只能买20斤大米,相差200倍!”“一味做大‘蛋糕’,忽略‘分蛋糕’,有可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王小广说。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弥合“城乡二元鸿沟”,疏解社会“公平焦虑”。农村大病医疗保险、异地高考改革方案破冰……硬币的另一面却是,农民工子弟上学门槛高、农地征收补偿标准偏低等短板。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2.6%,然而真正的“人的城镇化”却只有34%左右。如果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产权改革继续滞后,那么许多农村户籍人口的“中国梦”将很难圆满。 ——营造公平竞争环境,释放活力打造经济奇迹“第二季”。国企和民企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两翼,唯有双轮驱动,才能激发改革活力。然而事实却是,相对于多数国企顺风顺水,许多民企却仍被玻璃门、弹簧门限制。身处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商界人士迫切期待深化改革的又一个春天。 古人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在改革攻坚期,人们盼望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能够释放更加积极的信号,用公平正义照亮每个人的追梦之路、推动转型中的中国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 据新华社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