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车品牌销售实施管理办法》修订工作将启动 近年来,“退网”成为汽车业内一个流行的词汇,指经销商退出本品牌的销售网。表面上看是经销商经营不善,利润下滑无力支撑所致。但在“退网”的背后,则是经销商与厂商之间日益紧张的利益关系。《汽车品牌销售实施管理办法》修订工作将启动,有望缓解经销商与商家的关系。 汽车经销商地位常处于被动 “在潍坊这么一个三线城市,就设了三家4S店,本来市场就有限,现在被瓜分得更加少了。”德系一高端品牌的市场经理告诉记者,厂商更多考虑的是市场的总体占有率,提升总销量和客户满意度,所以对厂商来说增设网点是一件划得来的生意,但对于单个的经销商来说,日子则是越来越不好过。 除此之外,厂商对于经销商的限制也非常严苛,“建一个4S店除了要租场地、建展厅、招人外,还要额外向厂家缴纳占投资成本20%的保证金。”潍州路一家4S店的总经理表示,经销商与厂商的谈判明显处在劣势。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厂商在淡季将大量库存强行派加给经销商,在旺季“潜规则”分配紧俏车源也成为经销商不可承受之痛。在潍州路的一处厂房内,数以百辆的面包车整齐的停放着,粗略估计,至少占用了此经销商300多万元的流动资金。 消费者或从中获得降价空间 2005年《汽车品牌销售实施管理办法》出台,此版《办法》规定:国内各类主机厂被赋予汽车供应商建网和销售授权同时,也被要求负责网络维护、管理、培训,特别是对产品质量负责等义务;进口车则被允许在中国设立独家总代理,授权经营进口车。在此背景下,独家总代理制度造成进口厂商有权对进口车进行限价和定价,最终在市场上获得价格暴利,这使得经销商在与汽车厂商谈判时处于从属和被动的地位,但这一局面有望得到缓解。 记者了解到,商务部等主管部门对《汽车品牌销售实施管理办法》的修订工作将于近日全面启动。此次修订或从政策层面改善经销商的生存环境,而消费者也有望会从经销商与厂商的博弈中获得更大的降价空间。 本报记者 禹法鑫 李廷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