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陈振和他的泥塑作品。 |
|

|
|
青州陈振潜心泥塑创作,六年不辍终有所成 栩栩如生的人物,惟妙惟肖的酿酒器皿,热火朝天的工作场面……近日,在青州市云门酒道馆,一组用传统泥塑再现白酒酿造工艺的作品吸引了人们的眼球。记者了解到,这组泥塑作品是创作者历时两个半月创作完成的,再现了制曲、拌料、蒸馏等六个古代白酒酿造场景,共包含17个人物和多个酿酒器皿。11月5日,记者采访了泥塑的创作者,青州府泥塑非遗传承人陈振。
历时两个半月完成 11月5日下午,记者在青州市宋城的云门酒道馆看到了陈振的作品,在一个长约2米、宽约1米的展示柜里,17个手掌大小、造型各异的人物,酿酒的蒸馏锅、贮酒用的缸、搬运粮食的车子等等,作者用细腻传神的泥塑作品一一还原了酿酒的整个过程。粗犷豪迈的大笔写意,细微精巧的细节描摹,真实地再现了我国传统的白酒酿造流程。 “我国古代酿酒工艺源远流长,我删繁就简,选取了制曲、拌料、蒸馏、堆积等六个场景的酿酒流程。”陈振告诉记者。据陈振介绍,他受云门酒业之邀从7月底开始创作,10月13日创作完成,历时两个半月。 据青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魏芳介绍,陈振的泥塑人物很生动、很逼真,比例造型都很准确。同时陈振也是青州市非遗艺术团的成员,是一位优秀的传承人。 记者了解到,青州府泥塑是青州传统民间工艺,自元东汉嘉二年至今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青州府泥塑以泥土为原料,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主要以人物动物为主,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青州府泥塑也是青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成归来潜心创作 记者了解到,陈振今年26岁,是青州府泥塑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事泥塑创作至今已经有六年时间。 陈振告诉记者,他从六七岁时开始喜欢泥塑,后来在一个画室做画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一个泥塑的写实人物头像,被泥塑艺术的魅力打动。“那件泥塑作品非常生动,我当时就想,泥巴竟然可以制作出这么逼真的东西。”陈振说,从那开始他决定学习泥塑,将泥塑创作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他开始收集并学习制作泥塑,后又跟随泥塑大师席天民学习,还去北京等地学习过模型制作和大型雕塑制作。 2012年,陈振结束在外求艺的历程回到青州,家乡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适合他潜心创作。“回青州后我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对于感兴趣的东西就想深入研究。”陈振说,制作泥塑头像看起简单,但是摸索的过程非常艰苦,虽然他有一定的美术基础,但是立体的泥塑和平面绘画是有区别的,“平面绘画抓准某一个角度就可以了,而立体泥塑则需要大量的积累,比如对人物的观察,需要抓住人物表情,还要有一定的人体解剖基础知识。”陈振说。 泥塑创作很有魅力 陈振告诉记者,白酒酿造在中国历史悠久,青州府泥塑也是一项传统的手工艺。用传统泥塑再现白酒酿制流程,不仅能够让大家了解白酒的酿制工艺,也能让大家了解传统泥塑的魅力。 他介绍,在着手创作之前,云门酒业的工作人员给他介绍过传统的白酒制作工艺,有了深刻的了解,再结合对方提供的相关资料,他创作起来很得心应手。 陈振认为,这次受邀为云门酒业制作泥塑,不仅让他自己深入了解了白酒的制作流程,也是展现泥塑技艺的一个好机会。陈振希望通过他的作品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泥塑,让这种古老的艺术能在我们的时代展现它独特的魅力。 记者了解到,陈振目前正在酝酿下一个作品——为青州传统花毽做一套泥塑,花毽共108个动作,他会用泥塑作品将这一传统文化娱乐项目展现出来。 文/图 本报记者 董晓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