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刘智山向记者展示他自己的画作。 |
|

|
|
在青州书画界,提到刘智山的名字,许多人都并不陌生,他笔下的梅花以传神的姿态受到了很多书画爱好者的喜爱。然而,在辉煌成绩的背后,刘智山却有着一段不为人知的特殊求学经历:小时候有过没钱买绘画毛笔的窘境,成年后又为了生计放弃绘画梦想的遭遇……11月5日,记者采访了这位传奇的画家。
没钱买笔他石上作画 11月5日下午,记者来到刘智山所在的青州市松石斋画院,刘智山黝黑的脸庞和魁梧的身材使他看起来颇有“山东大汉”的气魄。 “我出生在王坟山村,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8岁时开始在石头上画画。”刘智山告诉记者,他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靠做零活拉扯他们兄弟姐妹4人,“小时候我就很喜欢画画,但当时家里的条件非常不好,连几分钱一支的毛笔都买不起,所以只能天天在脑海中想像着要画的东西。”刘智山说。 据刘智山回忆,由于买不起纸笔,他一直没法画画,8岁时他偶然看到一个疯癫男子手拿石头在村口的青石上乱画,出于好奇,他也拿了块石头画了一会儿,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每天放学后,他都会在村边的石头上“刻”画,虽然石头很坚硬,而且画的都是村边的道路和房子,但总算是满足了他画画的需求。 然而,在1973年到1980年的7年时间里,刘智山却放弃了自己的绘画理想。他告诉记者,70年代,他家里的条件一直很差,他在家中排行老三,上面的两个姐姐都是上完小学后就去工厂里干活了,她们挣钱供自己上高中。 1973年,刘智山高中毕业,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孩,他应该为这个家做点贡献,而在那个年代,一个高中毕业生想通过绘画养家糊口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他放弃了原来的绘画理想,去了村里的一家食品加工厂做起了工人,“那几年我一心一意的工作挣钱,没画过一幅画。”刘智山说。 工厂倒闭他重拾旧梦 “1980年村里的食品加工厂倒闭了,我的生活也清闲起来,就又重新开始画画。”刘智山告诉记者,工厂倒闭后,他在家中休息了3个月,之后又找了份会计工作,会计工作比较清闲,闲暇之余,他便把在食品加工厂工作时放下的绘画爱好又捡了起来。当时他一星期歇一天半,每次歇班他都会去青州周边的山区写生。 “提起当年的写生生活,印象最深的当数1984年下大雪的那次。”刘智山告诉记者。据刘智山回忆,1984年,他在去临朐石门坊写生回来的路上遇到了大雪,去的时候骑车子只用了一个多小时,但回来时12公里的路愣是推着车子走了三个半小时,到家的时候已经晚上7点多了。母亲看到他浑身是雪,又心疼又生气地劝他放弃,但他只是笑着陪母亲进了屋。这一次,刘智山凭着走路回家时看到的景象,画出了他的第一幅长卷山水画《初冬赏雪图》。 勤学苦练终有所成就 从1980年开始,到现在,刘智山带着自己的理想走遍了省内的山山水水,还不断向各地的书画艺人求教。1997年,刘智山放弃收入稳定的山楂饼厂财务主任工作,创立了松石斋画院,成为了一名专职画家。 成立松石斋画院后,刘智山开始专心钻研绘画,尤其在山水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创造了《故乡山水入画图》等佳作。近年来,他专攻传统题材“梅、兰、竹、菊”,在传统的东西中融入了现代元素。刘智山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属他创作的梅花画,既有传统笔墨韵味,又有现代的装饰特色,他画的梅花既有王成喜作品的浓艳,又有于希宁作品的老辣奔放,这让他得到了“齐鲁一枝梅”的称号,他的作品《傲雪迎春》还入选了第17届山东省美协主办的新人新作展。 刘智山告诉记者,他希望今后能够综合多种题材,创立自己的绘画风格,将青州、王坟的美景展现给全国人民。 文/图 本报记者 王慧 实习生 刘艳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