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四川成都,公交卡有“次卡”的种类,刷卡时可以享受五折优惠,但“月底清零”的规定引来争议。这种不舒适的使用体验,成都市公交集团也知道,但它的官方回应却是:取消公交卡充值当月有效的建议“暂时实现不了”。 (11月8日《人民日报》) 应该说成都推出的公交“次卡”五折优惠的初衷,并不仅仅是惠民政策,更多的是出于一种运营的策略,即吸引更多的人乘坐公交,提高公交的利用率。那么,作为当初的设计,应当是平等的,充值多少钱,可以接受多少服务,这是前提的规则所在。公交公司在“次卡”施行一段时间后,又给规定“打补丁”,实行“月底清零”的规定,违背了消费公平的原则,尽管公交提供的服务属于公共服务,但这种服务不应当带有强制消费的特征,损害了规则公平。 公交公司之所以修补“次卡”规定,无非是基于运营成本的考虑,“次卡”的优惠吸引了更多市民的加入,受优惠群体比例的增大,使得运营的直接受益受到影响,增大了成本支出的压力。那么,出台“月底清零”的规定,出发点并不是“吞掉”持卡者的余额,更大的意义在于给“次卡”使用带来障碍,从而使得“次卡”成为一种鸡肋,达到控制优惠的目的。如此一来,“次卡”的优惠被缩水,但是五折优惠的噱头依然存在,可谓补了里子而又不失面子。 公共服务的提供是有成本的,算计收益与成本,并不是过错,考虑到公共财力与实际运营的状况,制定的优惠政策,量体裁衣,应当富于理性。坦率地讲,当初成都推出五折优惠的“次卡”之时,就应当算好成本这笔账,能不能够实现普遍的优惠?或者,“次卡”乘坐出行的比例应控制在什么范围之内?该着眼长远,在可操作性与长久性上,有一个清晰的界定。 公交卡“月底清零”给规定“打补丁”,违背了既定的承诺。这一举动,不仅反映了公共服务政策制定的随意性,也反映出规则制定权限的垄断性,规则成了“口袋政策”,可以朝令夕改,拿公共利益和基本民生当橡皮泥任意揉捏。公交卡“月底清零”是公共服务规则制定者关起门来玩游戏的样本。规则的公平离不开多方利益的参与,公共服务规则的设计亦是如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