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李帆 敢为人先实行高中免费教育竟然乃一个重点扶贫开发县,可见,教育投入不足只是缺乏“富教育”的勇气,所谓的“财政紧缺”不过是轻视教育的幌子而已。免费教育之所以为民众所称道,不仅在于给百姓带来看得见的实惠,更在于彰显了政府对教育和民生的态度。
从2013年秋季学期开始,广西桂林市资源县率先试行免费高中教育,2600多名学生享受学费、书费、住宿费、水电费全免的政策,每年投入近800万元。至此,这个年财政收入刚过2亿元的重点扶贫开发县在广西率先实现十二年免费教育。 (本报今日A15版) 在广西,富市强县不在少数,年财政收入过10亿元的县级市比比皆是,孰料,敢为人先实行高中免费教育竟然乃一个重点扶贫开发县。可见,教育投入不足并非资金的问题,而是缺乏“富教育”的勇气,所谓的“财政紧缺”不过是轻视教育的幌子而已。 每当有破旧不堪的乡村学校见诸报端,部分地方政府便上演一场“哭穷”的苦情戏,似乎教育投入是力不从心之举,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河南台前县的城镇中学破烂不堪,玻璃窗上的窟窿用破木块遮挡,媒体甚至将其比拟为“难民营”。而就在1公里之外,10余座行政机关大楼却显得气势恢宏,鲜明对比之下,教育投入不足的症结是力不从心还是无心为之,恐怕已毋庸置喙。 不只是在台前县,不少地方“穷教育富教育局”、“破学校新政府办公楼”的落差并不鲜见,只要政府机关情愿勒紧“裤腰带”、减少机关运行成本,再穷的县也可以办好“富教育”,这不免让人倍感困惑:财政收入为何不愿眷顾教育领域?在笔者看来,这不过是个态度问题。教育投入回报周期较长,收益难以短期内显现,在部分地方政府决策者看来,发展教育的效果就显得不太明显。而将财政收入用于政府大楼和重点项目,既让当地政府风光无限,又能夸大经济发展成果,自然比教育投入更能出政绩。 其实,有研究表明,在各种投资领域中,教育投资回报率高居前列。以德国为例,若算上教育能够降低失业风险,德国教育投资回报率在6%~10%之间,平均利润约为7%,甚至比金融市场的利润都高,增加教育投资无论经济上还是社会上都很有意义。由此可见,那些低估教育投入的政府,都打错了算盘。 视线转回来,我市滨海区已实行15年免费教育,比资源县的免费高中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些政策之所以为民众所称道,不仅在于给百姓带来看得见的实惠,更在于彰显了政府对教育和民生的态度,给予民众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希望。地方政府应该着眼长远利益,本着服务民生的态度,将更多财政收入投向“百年大计”的教育领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