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记者 叶锋 日益严重的雾霾天,使得全国20多个省份的100多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重污染情况,京津冀、长三角重污染区已连成一片。中央气象台发布自有霾预警以来的首个橙色霾预警,地方的气象部门也首次发布了橙色甚至红色预警。 这么高级别的预警尚属首次,相关的应急机制更是存在不少薄弱甚至空白点。比如,面对严重雾霾天,有的学校自己查询相关信息决定停止户外活动,有的学校则仍让老师带着学生在操场上做操玩耍;有的城市向所有公众提示户外活动的风险,或者临时停驶部分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有的城市则显得“动作迟缓”甚至没有反应…… 南方一些城市市民觉得,针对雾霾灾害什么样的信息都有,但缺乏权威的解释和引导,有关部门能否像预报天气一样对雾霾多一些预报或实时数据,而不是事后的通报?一些人还注意到,同样是雾霾监测和预警,气象部门和环保部门的通报信息内容又有区别,客观上也容易形成新的疑惑。 常态化的雾霾污染,很大程度上是“人祸”,但根治还需要时间,而提高城市在雾霾污染下的应急管理水平,则是刻不容缓。部门“壁垒”需要进一步打破。比如,雾霾污染分别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学校需要减少学生户外活动、停止户外活动乃至停课,扬尘工地需要如何控制乃至停止施工,环卫工人、交警等部分户外特殊岗位需要采取何种防护措施,等等这些问题,除教育、气象、环保、建设、交通等部门自身积极作为外,更需要各部门及时沟通、协调一致。而这些应急机制,不能停留在建立临时性的协调小组或联席会议上,而是需要建章立制、依法依规,并配套严格的考核、督办和问责措施。 信息发布需要及时畅通。雾霾“突袭”,而相关的文件“仍在路上”,这样的情况需要避免。随着雾霾天气的常态化,政府内部和对外的信息传播都需要创新手段、提高时效,政府的短信平台、官网、微博、微信等信息渠道需要彻底激活甚至发挥“主渠道”作用。 全社会的“自我管理”需要增强。应对雾霾污染,与其一味抱怨,不如实实在在做一点事。比如企业自身降低能耗和排放,商务和个人出行更多转向公共交通,社会组织参与进行相应的科普、动员和培训,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