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榜城市如果不及时灭“霾”,往后的日子恐怕也不轻松,先不说罚款的负担,就光是常常“榜上有名”也没几个城市能消受得起。虽然不知道这个办法的执行力能持续多久,但这张“雾霾”罚单还是大振人心,至少让只对GDP情有独钟的政府也能将生态发展放在心上,破坏环境不但要付出经济代价,而且破坏一日不消除,经济代价也将一直持续。 12月10日,记者从辽宁省环保厅获悉,《辽宁省环境空气质量考核暂行办法》公布以来,辽宁省首次给8个城市开出“雾霾罚单”,罚缴总计5420万元。据介绍,罚缴资金将全部用于蓝天工程治理环境空气质量。 (本报今日A30版) 进入12月,十面“霾”伏的日子就没消停过,半壁江山都在与雾霾抗争,大中城市的居民无奈享用着不知何时散去的霾毒。每天最热闹的话题必然与雾霾有关,网友的自制防“霾”神器、各地中小学因雾霾停课……不用申请就登上各大媒体的头条,看着满眼的“霾”字,各种调侃和无奈地自嘲结束之时,大家都想问一句“怎么能消灭雾霾”?而此时,辽宁省环保厅的这张巨额“雾霾”罚单,不禁给大家带来些许安慰和期待。 沈阳3460万元,大连160万元、鞍山780万元、抚顺160万元、本溪20万元、营口40万元、辽阳500万元、葫芦岛300万元,8个城市要为雾霾埋单5420万元,这在一个城市的GDP中微不足道,但没关系,《辽宁省环境空气质量考核暂行办法》规定,一个城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日平均浓度值超标0.25倍以上,可吸入颗粒物日平均浓度值超标0.5倍以上,就会遭到红色通报,就要接受相应处罚。按照这个办法执行,这些首次上榜的城市如果不及时灭“霾”,往后的日子恐怕也不轻松,先不说罚款的负担,就光是常常“榜上有名”也没几个城市能消受得起。虽然不知道这个办法的执行力能持续多久,也不知道这些上榜城市怎样灭“霾”,但这张“雾霾”罚单还是大振人心,至少让只对GDP情有独钟的政府也能将生态发展放在心上,破坏环境不但要付出经济代价,而且破坏一日不消除,经济代价也将一直持续。 近几年,不光是雾霾加剧,其他诸如水质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沙尘暴等生态事件也呈现出扩大化、严重化。今年两会期间,有代表指出,中国正遭遇严重的立体污染,渐成灾难的各种“毒”中,谁都不能独善其身。为了治“毒”,中央也在政策上更加注重生态发展。日前,中组部印发的《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更是明确了,把生态文明建设与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社会和谐进步、党的建设等作为干部政绩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加大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等指标的权重。看到生态文明建设“傍”上干部政绩考核这棵大树,笔者不由小小窃喜了一下,可能与大多数人一样,口号听得多了,秀看得腻了,终于看到了一种实实在在的责任捆绑,从内心对它有一种美好的期待。 无论是“雾霾”罚单,还是干部政绩考核与生态文明建设挂钩,都还是一种尝试,在从上而下的执行中,不难想象要经历的各种阻力,“雾霾”元凶企业们必然要使出浑身解数向某些部门、某些权力求助,充当“保护伞”的那些权力也必然排斥责任捆绑。但是冲破重“雾”,不留“霾”伏,不只为解决眼下的呼吸之痛,更关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所以,我们更希望这些尝试能够成功,天下无“毒”才能指日可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