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王首荣 不可否认,学校和家长对于孩子吸烟、逃课上网等不良行为已是深恶痛绝,才将痛改恶习的重任寄托于“严厉的处罚”,以猛药攻恶习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最重要的是,虽然学校和家长卖力地出演,背着学生,学校偷偷把“罚款”还给家长,但真相揭开的一刻,“原来是假的!”是对孩子心灵最直接和切实的冲击。“罚款双簧”的无奈,实际是当前对行为教育束手无策的一种尴尬折射。 “学校动不动就罚款!”连日来,记者多次接到投诉,称汝南县常兴镇第二初级中学(下简称常兴二中)罚得很重。“课堂上吃瓜子罚款100元,课下吸烟一次罚500元,晚自习后溜出校园上网吧罚款1000元……所有罚款都交到校长手里了。”记者为此进行了采访,发现这竟是一幕用心良苦的“双簧”。 (本报今日A22版) 学生违纪,学校罚款,动辄百元,甚至上千元,对一个家庭而言已经不是小数目,难怪有家长“上火”。但当真相揭开,又不得不为校长和家长的良苦用心所感动,这个“双簧”真的是为了纠正孩子的陋习、出于学生身心安全的目的,只是实际效果并没想象中那么完美——家长教育孩子时没了底气,因为自己就在“演戏”,又如何要求孩子诚实;个别孩子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进而厌学,这更是演“双簧”之前始料未及的。 不可否认,学校和家长对于孩子吸烟、逃课上网等不良行为已是深恶痛绝,才将痛改恶习的重任寄托于“严厉的处罚”,以猛药攻恶习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最重要的是,虽然学校和家长卖力地出演,背着学生,学校偷偷把“罚款”还给家长,但真相揭开的一刻,“原来是假的!”是对孩子心灵最直接和切实的冲击。“罚款双簧”的无奈,实际是当前对行为教育束手无策的一种尴尬折射。 近年来,学校和家长的教育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从前简单以打代教的“大棒”教育已经被驱逐,有人开始投降式地模仿国外的教育方式,甚至近似疯狂地膜拜鼓励和表扬,将孩子的自尊心从忽略的角落一下子捧上了天,自己也陷入“错了不敢说,怕伤害孩子自尊心”、“再错也不敢说重了,怕留下心理阴影”的境地,“想”和“不能”一直令老师和家长纠结。在众多的纠结中,恰恰没人反思自己能给孩子带来多少榜样作用,与其演“双簧”给孩子看,不如用心做到“不吸烟、不沉迷网络”,做一个真实、正面且影响长远的榜样。 在香港有一间叫兆基书院的艺术学校,它那简单地可怜的校规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兆基书院尊重每一个同学的选择,有些同学在课堂上打瞌睡——也许并不是懒散,而是前夜通宵在学校剪影片——而对于这种创作激情,老师会留校陪伴,校门更是始终开放,不会一放学就赶人回家。唯一的一条校规是:“迟到或无故缺席20次,学生需要离校。”而这条校规是全体学生公投制定的。 教育方式不能以简单的对错、好坏来评判,但当下已不是令行禁止的年代,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脾气”,再复杂的校规、再用心良苦的“双簧”都不是一剂包治百病的良药,不如放开手让孩子选择自己的榜样,相信他们的选择,相信他们的本意都不想做一个所谓的“坏孩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