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嫦三落月
 
标题导航
机关大楼“不要脸”的底气何来
地铁涨价逐客,或致公益交通“贫血”□刘健 
官员叹连丢自行车折射办案“有大小”□郭元鹏 
2013年12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地铁涨价逐客,或致公益交通“贫血”□刘健 



  随着高峰时段地铁客流量急剧增加,北京将通过价格杠杆分散高峰时段客流压力,降低大客流风险。13日,首都之窗网站公布了《进一步加强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北京市将制定高峰时段票价差别化方案并择机出台。网友称,北京地铁2元时代或将终结。
        (12月14日《北京晨报》)
  1971年,中国首条地铁线路在京始运;42年后,北京的地铁线已“织线成网”,成为公共交通的大动脉。近千万人次客运量,让北京地铁成为了“世界上最繁忙”的地铁。与发展相伴,公共交通资源的供需矛盾也随之显现——人流拥挤、潮汐客流、搭乘延误,让轨道交通不堪重负。应该说,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亟需资源、服务的同步跟进与扩围升级。然而,人们又一次等来了调价的消息。调价传闻已久,然而当“涨声”变为现实,人们的神经还是被刺痛了。
  地铁拥挤,或可直观地归因于“潮汐交通”。然而,地铁“梗阻”的病根不全在于客流高峰,囿于陆上交通拥堵现状,纵观公共交通领域,具最优性价比的莫过于轨道交通。而对于上班族,即便上调特定时间的票价,恐怕也难以放弃这种便利。好比房价菜价药价的上涨,永远不能成为百姓不买房、不买菜、不看病抓药的理由一样,涨价丝毫不能排除掉公众对市场资源的刚需。涨价,只会起到增加居民消费开支、加重生活负担的效果。如此浅显的道理,决策者不会不懂,可为何总难逃“涨价式治堵”的逻辑惯性?一是早有先例,涨价横竖有理;二是听证几如过场,涨价阻力不大。
  地铁是“公益交通”,治理交通拥堵,纵有一万个理由,也不能弃公益于不顾。纵然,地铁涨价不会让其成为“有钱人的福利”,但“涨价式治理”的运作理念,已然同公益目的、改革精神南辕北辙,非但是舍本逐末,连治标都成问题。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务必同时发挥市场和政府两个要素之特长。而公益,则需要政府以决策治理者身份来主导公共资源配置。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