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版:车行天下·个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广而告之
 
标题导航
壮士断腕方能着眼长远□禹法鑫 
@“微”观车市
2013年12月2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壮士断腕方能着眼长远□禹法鑫 



  2013年即将进入尾声,备受争议的《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还没有出台,仍然在紧密的征集意见中。但是,已经有业内人士表示进展并不顺利,修改意见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很明显汽车厂商、经销商正处于一个利益博弈的胶着状态,能不能化解则看汽车流通协会和相关部门的努力了。
  据了解,近两月来密集讨论的修订内容仍然是围绕汽车品牌销售代理合同、建立经销商退出机制、厂家对于建店投资的要求、废除汽车厂商商务政策“霸王条款”等主要内容。而这几乎涉及汽车销售的整条利润链,也难怪谁也不愿意让步。
  据悉,关于此次办法的修改争论焦点,在于品牌授权、经销商管理、建店模式和压库等方面。在原来的办法中,汽车厂商几乎拥有这些方面绝对的权力,而经销商从建店开始便投入土地费用、建店费用,进货费用等大量资金,但这么大的投入仍然不能让厂商放心,最后还需要缴纳一笔不菲的保证金。经销商完全将自己交给了汽车厂商,经销商是挣是赔,挣多挣少完全受厂商左右。
  “话语权不对等”是所有问题的根源。有意思的一点是,虽然在这次讨论中并没有太多消费者的身影,但经销商却主动抓住了“消费者”这面大旗,经销商表示,厂商对4S店要求的大规模、高投入、精装修等所有费用,都会转嫁到消费者的身上,为了消费者的利益考虑,经销商要求厂商让利放权,不要有太多限制,想想确实在理!
  但是在国内过惯了舒坦日子的车企却并不想这么轻易放权,对于经销商搬出“消费者”这招杀手锏,更是用一句“加强对经销商管理是为了保证消费者利益不受损”而巧妙化解于无形之中。  想想也确实,厂商财大气粗,国内不少消费者维权事件最终都是闹到厂商那儿才得到解决,而经销商在处理重大问题上确实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如厂商来的靠谱,这么想确实也在理!
  无论如何,消费者想要的非常简单,车价降下来,服务提上来。从这点来考虑,厂商应该通过技术升级发展降低车辆成本,而经销商则应关注客户需求,提升服务质量。但是现在面临的问题,却是厂商和经销商自己内部掐架,消费者反而不那么重要了。
  话说回来,诚然每个汽车厂商都希望能够像管孩子一样管理着经销商队伍,听话干得好,奖!不听话卖不动,罚!这是一个简单至极的逻辑。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一逻辑产生的背景是在进入21世纪初当时的汽车市场混乱,问题频发,消费者投诉居高不下的时候。那时候的汽车销售市场确实像活泼调皮的孩子,急需一个家长扮演管理者的角色,而汽车厂商无疑成为了当家长的最佳人选。
  但是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们看到现在的国内汽车销售市场已经日臻成熟,成为了一个大小伙子,这时候再用原来的条条框框捆绑限制其发展,无疑属于作茧自缚。毕竟厂商的主要业务还是在生产制造,至于销售,还是交给市场吧。毕竟翅膀硬了,就不能仍然禁锢在笼子里。
  与此同时略显尴尬的是,国内汽车销售市场确实还存在很多问题,从销售领域的窜货到售后领域的推诿扯皮。但除了经销商自身的问题,厂商也应该自我反省一下,窜货的根源是厂商销售政策各地不统一以及配货不合理所致。试问,如果消费者能够在当地4S店购买到称心如意、价格实惠的车辆,有谁愿意冒风险去外地提车呢?而经销商在厂商的层层压力下利润都难以保证的时候,又如何奢求其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呢?
  短期来看,厂商惜权确实能够将经销商牢牢的抓在手中,从而也获取更多的利润。但是当经销商羸弱不堪的时候,又有谁能够反过来为厂商供血呢?由此可谓,只有壮士断腕方能着眼长远。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