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潍坊新闻·社会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20年的晚报他全存着
公文包放车内专业贼撬车窗
47年徒步旅行不走“寻常路”
2014年01月0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20年的晚报他全存着
除了关注本报,管延洲还藏有全球两万多种报纸
  管延洲展示《潍坊晚报》的创刊号。
  管延洲收藏的《潍坊晚报》。



  初二时他订了《中学生报》,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份报纸;大学时,他举办了个人集报展。1994年,《潍坊晚报》创刊时,他购买了几百份报纸寄赠全国各地报友,告诉他们潍坊有了自己的晚报。截至目前,他已经收藏了全球两万多种、60余万份报纸,其中《潍坊晚报》从试刊号到目前的报纸,他都完整收藏。他就是中国报协集报分会理事、山东省收藏家协会集报部副部长管延洲。在本报创刊20周年之际,记者前去拜访了他。
  糊墙的报纸也看
  2013年12月25日下午2时许,记者来到奎文区福寿东街和鸢飞路交叉口附近的管延洲家里,在他家的二楼上,堆放着一排排整整齐齐的各个时期不同年代的报纸。其中,《潍坊晚报》1993年的试刊号、1994年的创刊号一直到采访当天的报纸他都完整收藏。
  “这些是我收藏的全部《潍坊晚报》和全国各地的报纸的一部分,我打算做一些报纸展架,把这些报纸都展示出来。”管延洲说,他从小就喜欢报纸。他的父亲曾是生产队的饲养员,当时生产队里有《人民日报》和《大众日报》,他经常跟着父亲到生产队看报纸。“那时我才六七岁,字还认得不多,我就看报纸上的图画和照片,几张报纸我看一天也不觉得厌倦。”管延洲说。
  “在那个年代,农村里大部分家庭都用报纸糊墙,不管到了谁家,只要看到横七竖八贴在墙上的报纸,我都要歪着脑袋瞧个仔细。”管延洲告诉记者,当时赶集买菜、割肉买鱼也经常用报纸包着,他母亲每次赶集回来,他都要将包东西的报纸弄平整,把好的文章剪下来分类保存,没见过的报纸则整张收藏。
  后来,管延洲离家求学,每次回家,总能见到母亲特意给他留出来的皱巴巴的报纸。
上大学时在学校举办了个人集报展
  “初二时,我订了《中学生报》,有了第一份属于自己的报纸,当时学校每周二发报纸。”管延洲说,“那时周二就是我最快乐的节日。每次发了报纸,我都从报头读到报尾,后来我把它们都装订成合订本保存了下来。”
  高二时,管延洲迷上了一本杂志《八小时以外》,其中一期发表了上海市收藏家协会会长吴少华介绍全国集报活动的一篇文章。“我就给杂志社写信寻求吴少华的联系方式。不久,我收到了吴少华会长的来信和赠报。”管延洲说,当时杂志社很负责任地把他的信转给了吴少华,为了感谢杂志社,他写了一封表扬信投寄到当时的《中国报刊报》。这封表扬信很快就见报了,一并刊登的还有管延洲的通信地址。自此,管延洲开始了与全国报友的交流之路。
  1990年,管延洲考取了山东师范大学,当时他已收藏《人民日报》、《纽约时报》等各种报纸数千种。1991年国庆节前夕,管延洲举办的个人集报展在山师图书馆开幕,许多驻济高校师生,省城市民,甚至有部队战士都前来观看,《齐鲁晚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都给予突出报道,全国各地的信件和赠报雪片般飞来,管延洲的集报又翻开了新的篇章。

寄出万余份《潍坊晚报》赠全国报友
  大学毕业后,管延洲来到了潍坊参加工作,当时正值全国各地的“晚报创刊热”,不少地市都纷纷办起了晚报。作为一个收藏报纸的潍坊人,他十分盼望潍坊能早日有一份自己的晚报。
  1993年3月8日,《潍坊晚报》第一期试刊号面世。得知消息的管延洲特别兴奋,他一下子购买了几百份试刊号,除了自己收藏外,其余的都寄给了全国各地的报友。十天后,《潍坊晚报》又出了第二期试刊号。管延洲说,“《潍坊晚报》发了两期试刊号后,就没动静了。我当时猜着有可能4月份国际风筝节之际正式发行,结果到了4月份创刊号也没有出。我很着急,到处打探消息,还托报社的朋友打听。”
  1994年1月1日,《潍坊晚报》正式创刊了!“我当时特别激动,当天购买了数百份报纸寄给全国各地的报友们。”管延洲说,他至今珍藏着《潍坊晚报》的试刊号、创刊号。每次有特刊或重大事件的报道,管延洲总要多买数十甚至数百份晚报,用于和全国报友的交流,20年来他寄出的《潍坊晚报》有10000多份,遍布全国除港澳台之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看着《潍坊晚报》经由自己的手走向全国,我很开心!”管延洲自豪地说。
  晚报一期不落
  管延洲目前正在经营一家书店,主要从事报刊和地图发行。他说:“我将自己的爱好和事业融为一体,通过发行我接触到了更多的报纸,通过报纸,我认识了很多朋友,了解了更多的风土人情,丰富了自己的文化生活。”目前的管延洲,发行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事业蒸蒸日上,而他也从集报爱好中获益匪浅。现在他已经收藏了全球两万多种、60余万份报纸,最早藏品为1873年的《申报》,其中《潍坊晚报》从试刊号到目前的报纸,他都全套收藏。
  “作为潍坊人,还是喜欢看《潍坊晚报》,我和我的很多朋友每年都订《潍坊晚报》,时刻关注她的成长。”管延洲告诉记者,从1994年至今,潍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作为社会历史的记录和见证者,《潍坊晚报》也今非昔比,原来的《潍坊晚报》版面少、内容简单;而现在的《潍坊晚报》信息量大,版面活跃,可读性强,越来越关注老百姓的生活,主要报道的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喜闻乐见的事。另外,关注民生的报道多了,特别是开通新闻热线后,为老百姓解决了很多实际困难,受到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当然,也有一个小小的遗憾。去年10月11日晚,莫言获诺贝尔奖的消息传到国内时,作为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潍坊晚报》,可谓行动迅速,在12日出版的7个专版中既有‘本报记者’的现场采访,也有其作品介绍,还有‘本报记者’与莫言的交往回顾,内容详实又生动。但如果做成一份4版或8版的号外,相信新闻的轰动性会更强。”
  临别之际,管延洲祝愿《潍坊晚报》越办越好,多为政府分忧,多为百姓解难,成为潍坊人心中当仁不让的责任媒体。
    文/本报记者 刘燕
    图/本报记者 张驰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