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逼婚广告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剩男剩女”的无奈,也照出父母的爱子之心,但在镜子背后,一方面是家长不解子女的无奈,另一方面是子女误解家长的爱子之心,但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流不畅和误解。 1月14日,澳大利亚墨尔本当地最具影响力的中文报纸《墨尔本日报》以罕见的方式在头版刊出整版广告,一位中国妈妈以不逼婚为条件,劝儿子回家过年。这则广告以“给儿书”为标题,全文仅几句话:“鹏:打了好多次电话你也不接,或许在这里才能让你看到。爸妈再也不逼你结婚了,今年回家过年吧!爱你的妈妈”。 (本报今日A20版) 读罢这则不逼婚广告,这位母亲的盼子心切让人感动又让人心生悲伤,或许看到广告后,儿子会回心转意,踏上回家的旅途。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也不得不反思:母亲与儿子的沟通交流,怎沦落到靠刊登广告维持的地步? 春节将至,每个子女本该归心似箭,盼望着与父母团聚,但这名叫“鹏”的留学生却远远地躲在异国他乡。在这个家庭中,真正让他“深恶痛绝”的不过是父母的逼婚。其实,不只是“鹏”,很多年轻人都面临着被逼婚的压力,对此,在日渐火爆的租男友或女友的生意中便可见一斑。他们之所以成为“剩男剩女”,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婚恋观的改变,生存压力过大也是他们违背父母意愿的因素,实属无奈之举。 部分父母似乎并不理解年轻人的无奈之处,片面地以为子女没有结婚的意愿,甚至认定为子女故意作对,从而不惜用“唐僧式”说教、安排相亲强拉硬配等手段,试图把子女逼入婚姻的殿堂。殊不知,在子女的眼中,父母的逼婚显得有些“自私”,当逆反情绪越发强烈,避而不见成了“鹏”反击父母逼婚的极端手段。 不过话又说回来,正所谓“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的逼婚也是出于爱子心切,而非自私自利的决定,显然,“鹏”误解了父母的真正用意。若他能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又怎会绝情地躲了起来? 一方面是家长不解子女的无奈,另一方面是子女误解家长的爱子之心,两种误会的冲击最终酿成了不逼婚广告出炉。由此可见,这其实是一场交流断层的尴尬。试想:若父母与子女开诚布公地沟通心灵,又怎会有今日的“大动干戈”? 因此,不逼婚广告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剩男剩女”的无奈,也照出父母的爱子之心,但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流不畅和误解。它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父母们或许不应一味以强人所难的方式奉献父爱母爱,子女也该看到父母诚心、道出自己的困境,而非不分青红皂白的拒接电话、不入家门。否则,等沦落到靠隔空广告才能对话的地步,结局只会是亲情的割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