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李帆 “一刀切”式强制关停4559家鞋企虽能减少安全隐患,却断送了众多企业的经营发展之路,次生灾害之深不亚于火灾本身。如此整治是将管理职能简单化的懒政思维,也是推卸监管责任的逃避之举,并非事故反思的正道。 1月14日,浙江省温岭大东鞋业的一场大火夺走了16条生命。随后,当地政府展开整治行动,关停鞋企4559家、出租私房3805家。2月17日,数千中小鞋企业主围在温岭市横峰街办门口,抗议强制关停鞋厂。 (本报今日A21版) 温岭一场大火吞噬了16条生命,令人扼腕叹息,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教训。当地政府能痛定思痛、大力整治固然可喜,但“一刀切”式强制关停4559家鞋企虽能减少安全隐患,却断送了众多企业的经营发展之路,次生灾害之深不亚于火灾本身。 大火作乱,鞋企自然无法推责,消防设施不合格、无证经营、营业场所建筑违法违章等都是潜在隐患,对鞋企进行整治已迫在眉睫。当地政府“一刀切”式关停4559家鞋企倒是“釜底抽薪”,将安全隐患清除的一干二净,但众多企业主却失去了生存支柱,更多从业者的就业和生计无以为系,消除隐患竟成了“害人”之举,可谓过犹不及。 其实,虽然鞋企存在不少隐患,但只要有针对性的清除隐患即可亡羊补牢,无需对鞋企痛下杀手。在笔者看来,当地政府之所以如此强制关停鞋企,有其“长远”的考量。对4559家鞋企挨个排查隐患,工作难度可想而知,而且日后监管更是难上加难,难保不会再出现马失前蹄之时。倘若悲剧再次上演,当地官员无疑又需承担责任。相较之下,强制关停就成了一劳永逸之首选,日后监管也轻松了许多,只是苦了那些企业主和从业者。如果当地其他行业的企业也发生了安全生产事故,政府是不是也要采取同样的办法,对这些企业进行关停处理?那么当地经济发展、百姓生计都将何去何从。可见,如此整治无异于因噎废食。 此外,火灾隐患的存在,有鞋企掉以轻心之责,理应出台更加严厉的管理措施,但当地监管部门难道不该反思自身之过吗?如果当地监管部门日常工作天衣无缝,便不会给火灾袭来以可乘之机。因此,当地政府首先应梳理自身工作漏洞,但通过当地政府的整治行动来看,他们似乎一味地挑鞋企的毛病,却不见当地政府改进自身工作的举动。由此看来,关停鞋企更像是将事故责任全盘推给了企业,推卸和转嫁责任之意不言而喻。 火灾之后关停4559家鞋企,是将管理职能简单化的懒政思维,也是推卸监管责任的逃避之举,虽然减少了火患,但却带来次生灾害,并非事故反思的正道。如果相关部门只是一味责怪鞋企的掉以轻心,而不自省其身,不反思监管不力之失,又怎能确保所有的企业防患于未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