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李明志 个别党员干部日常表现出的“官气”及其思想深处的优越感,是疏远群众感情的重要原因。“官气”不去,则“民气”难聚,形象难树。彭山县的做法非但不过分,更应因其“接地气”而获得掌声。若一味固守“治本”思维,怀疑甚至反对“细枝末节”的努力,那才是真正的形式主义。在制度的努力面前,质疑的声音不可或缺,但理性负责的行动才更为重要。 不准在群众和服务对象面前背着手讲话、用手指着群众讲话、爆粗口、说脏话;不准在公众场所叼烟、剔牙齿、衣冠不整;不准在居住小区耍霸道、拖欠物管费、乱停车……这是四川彭山县日前下发的《党员干部“去官气”具体要求》中的内容,凡有违者,将被教育纠正甚至纪律处理等。对此,有人拍手称好,也有人认为太过严苛死板,有流于形式之嫌。 (本报今日A22版) 四川彭山县下发的这份“去官气”文件,除思想上的要求外,更为党员干部的言行举止设定“红线”,条条都指向部分官员身上存在的“四风”问题,所涉内容不可谓不细致。所谓“群众利益无小事”,对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也均从细节方面寻求突破。可见,彭山县的做法非但不“过分”,更应因其“接地气”而获得掌声。若一味固守“治本”思维,怀疑甚至反对“细枝末节”的努力,那才是真正的形式主义。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党员干部优良作风的养成,靠的是长期自觉和自律的积累。同样的道理,对不正之风的治理也需要从小事做起,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彭山县的“去官气”要求中,表面上琐碎,但每一条都极具针对性。比如不准“爆粗口、说脏话”,就直指饱受诟病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衙门作风。如此,以一种最简单、最直白的方法堵住了以往“大而化之”式处理问题的漏洞。“话说千遍不如实事一件”,能不能做到禁令的要求,考验领导干部自我批评的诚意。 面对禁令,彭山县个别部门领导第一反应是强调“特殊性”,言外之意就是,问题我确实有,但为了顾全“大局”不能改。不可否认,对任何一项制度建设而言,“一刀切”的态度和做法都不值得提倡。但对于一个积弊已久,迫切需要下“猛药”解决的问题,政策甫一推出,便摆出这番强词夺理的表态,笔者本能地嗅出了浓浓的“官气”。 对党员干部而言,要从根本上克服狭隘认知,正确认识“大”和“小”的辩证关系。首先,在思想上提高和加深认识的同时,又切忌执着于务虚,沦为“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其次,要从作风建设的角度加深对“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认识,抓大不放小,树立“细节决定成败”的意识。把“去官气”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要求都当成改进作风的大事来抓。 个别党员干部日常表现出的“官气”及其思想深处的优越感,是疏远群众感情、引发群众不满的重要原因。“官气”不去,则“民气”难聚,形象难树。党员干部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每个人在老百姓面前都没有傲慢的资本和权利。在干群关系走向“鱼水情”的路上,需要用一桩桩“小事”的解决,换回社会和谐和公信的点滴进步。在制度的努力面前,质疑的声音不可或缺,但理性负责的行动才更为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