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专题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的经历,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段难忘的记忆。“朝花夕拾”栏目主要刊发有关安丘的回忆文章,以及身在外地的安丘人具有深刻内涵的回忆文章。关注普通人不普通的经历,文章风格力求真诚,不掩饰,不虚伪。稿件要有故事性、可读性,字数在3500字左右,可附相关老照片。 欢迎广大读者赐稿!投稿邮箱:wfwbaqdbfk@126.com。
2011年秋天,安丘一中校园里热闹非凡,来自海内外的客人云集一起,庆祝安丘一中百年校庆。 作为一名老校友,我正在大厅里与几位同学聊天,忽然发现门外黑色轿车里下来一位白发老人。他精神抖擞,步履矫健。有人问,他是谁?我定睛观察,不禁叫出了声:“这不是全国著名的中国酒类专家李鹤鸣吗?” 我与李鹤鸣从小学到中学都在一起读书,他1927年出生,是全校知名的高材生,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是我尊敬的大哥。李鹤鸣的家住在东小关,离我家不远,得以时常相聚。后来,他考入农学院,我参军南下,解放上海,成为广播电台的新闻记者。他大学毕业后,也分配到上海工业试验所工作。我们又取得了联系。他在上海仅待了一年,就被调往北京轻工业部,先后在技术司、科研司、食品局工作,一干就是37年。 进轻工业部后,李鹤鸣负责对苏联、朝鲜、越南等国家进行技术合作,以交换资料、专家互访,人员培训等形式展开合作与交流,促进了相互之间工业的发展,增近了友谊。 1972年起,针对我国食糖严重不足、花外汇靠进口的问题,李鹤鸣参加了(农工商)三部兵团扩大办公室工作。针对黑龙江、内蒙、新疆兵团糖厂难于上马的情况,协调相关部委,帮助解决资料、设备等问题,使糖厂按期投产。这期间还抓了我国南北糖料不足(甘蔗、甜菜)的问题,逐步解决了吃糖靠进口的局面。 此后,李鹤鸣根据工作需要,对轻工食品行业进行了全面的综合管理,在包括基本设备、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1988年,李鹤鸣参加了国务院组织的《国家十二个重要领域技术政策的研究和制订》,并获国家计委、经委、科委的联合表彰。 1988年8月,李鹤鸣退休后,又被中国白酒协会聘请,继续为执行、发展白酒行业的方针、政策服务。他首先主编了中国白酒协会会刊。这一刊物的出版,调动起了发酵界、白酒界的专家、教授对白酒科技的重视,促进了中国各大白酒厂质量的提高。协会经常组织各类香型白酒的专业会议,交流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整个白酒行业的发展。 1995年,中国酿酒协会推荐李鹤鸣到《中国酒》杂志社任特约顾问。当时年轻的杂志社编辑、记者进取心强,但是行业知识不足为此,李鹤鸣和他们共同负起发展五大酒种(白酒、黄酒、啤酒、果酒、露酒)的媒体责任,该杂志被誉为“酒海神针”。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全国酒类市场出现了空间繁荣的局面。中国白酒已成为世界上蒸馏酒的著名品牌,啤酒产量世界第一,营养丰富的黄酒走向大众的餐桌,葡萄酒的著名品牌已经与世界名酒比美。 李鹤鸣先后被文化部、诗酒文化协会聘为《中国酒文化》编辑部特约顾问。中国酒杂志社聘为《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酒界领军人物推选活动》评委等,成为酒界著名专家,直到2009年才彻底退下岗位,回家休养。 李鹤鸣热爱故乡,时刻关心老家的发展。在轻工业部任职期间,多次积极支持安丘景芝酒厂的发展,借机推介该研制名牌芝麻香一品景芝的开发以及景芝白干、景阳春老牌产品的宣传。退职后,他把珍藏17年的《中国酒》杂志全部赠送给景芝酒厂。 他的成就成为家乡人的骄傲,他的业绩收入安丘一中的《名声档案》。 王友枚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