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N07版:安丘新闻·人文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专题
 
标题导航
老校友扎堆同学会巧遇中国酒界专家
南下后,他对杭州基建功不可没
2014年03月1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南下后,他对杭州基建功不可没
  美丽的西湖。



  1942年的春天,山东各地兴起了报名南下,到新解放区去开展工作的热潮,在华东人民大学的校园里,爆出了一条新闻:一家三兄妹不约而同地报名参军南下。这三兄妹的原籍是安丘县城韩家后。
  这三兄妹中,大哥韩笑天,分在新闻大队,二姐韩枫,分在文教大队,三弟韩桓,分在学生大队。那时,韩桓年仅16岁。别看他年纪小,却长得身强力壮,在学生大队里被称为“棒小伙”。他吃苦耐劳,又肯帮助别人,大家也最关心疼爱这个小弟弟。
  他们年初出发,先在微山湖畔整训学习,三月份又开始了漫长的徒步行军。那时候,天寒地冻,上有飞机轰炸,下有土匪骚扰,环境极其艰难困苦。在山东边境,为躲飞机,他们在山沟里呆了8个小时,冻得发抖,饿得发慌,只好夜间行军赶路。由于极度疲劳,韩桓在路上走着走着竟然睡着了,以至于掉了队。直到队长返回来,才把他摇醒。行军中,令他记忆最深的是,时入江苏境内,他们已有两天没吃顿饱饭。到达宿营地支锅煮饭,不留神把饭煮熟了。他们把黑锅巴倒到地上,没想到跑来一群孩子,抢食地上的糊锅巴。老百姓实在太苦了,这一幕促使韩桓认为,再苦,再累,也要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历时两个半月,战胜重重困难,水陆两地跋涉2257里路程,5月9日到达杭州,他们开始了更为紧张的接管工作。
  韩桓一行五人,分配在军管会的交通处,接管对象是国民党的交通部,原来这个部是在南京,南京解放后逃到杭州,现在,杭州也解放了,只好在这里听候处理。接管后的首要任务,是搞好交通运输,支援前线。因为浙江是蒋家王朝的老巢,大批残兵败将涌进来,企图渡海外逃。我解放军立即追剿,兵贵神速,提供运输条件一刻也不能延误。部队追到静海时,要过河前进,木桥太窄,车辆和战士争先抢渡,挤在一起,负责指挥交通的韩桓,面临繁重任务。有辆吉普车开过来,一位首长下车,对韩桓说:“下午四点前,部队必须过河,要是延误战机,对你军法处置!”韩桓冷静地问:“是你指挥还是我指挥?”首长说:“当然是你指挥,全听你的。”紧要关头,韩桓在学校里学的知识派上了用场。他先统计了车辆、人员的总数,实施二五编组法,按次序指挥过桥,按时完成任务。这位首长是司令员,他向韩桓表示感谢,后来还跟韩桓成了朋友。类似事件,不胜枚举。
  剿匪任务完成以后,转入建设阶段。韩桓承担了市政交通基本建设的繁重任务。早就听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是国民党留下的却是个烂摊子,号称浙江省会的这座城市,竟连一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直通南京的国道,野草丛生,坑洼不平,连行人通过都困难;浙江河流多,却都是些木头桥,著名的西湖风景区,年久失修。要把杭州改变面貌,必须从头收拾。
  韩桓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下乡时常碰到残匪干扰,我们的多名南下干部惨遭杀害。他是走到哪里人不离枪,枪不离人,多次碰到危险。特别是到了包庄,夜里已经睡下,忽然发现窗户上有人影晃动,他立即提枪出门大喊一声,土匪仓皇逃跑。那晚要是睡着了,后果不堪设想。
  经过深入调查和科学规划,奋战几年,杭州的多条高速公路和新式的桥梁涵洞,拔地而起,交通四通八达,把西湖景区打扮得更加美丽,迎接海内外的游人。韩桓也从一个普通干事,提拔成为厅级干部,他是南下学生中提拔最快职位最高的一员。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主管基本建设,韩桓经手的经费成千上万几亿元,数不清的承包商千方百计来送礼贿赂拉关系,碰到韩桓这个倔强的山东大汉,都被严词拒绝。他做到了坚持原则,一丝不苟,直到离休核查时,认为他工作优异,作风正派,被称为廉洁的好领导。
  有人曾向他提问。韩桓回答说:“我是山东人,从小受到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教育。我老家是安丘城,是以韩家姓氏命名的韩家后街人。经过多年党的培养,决不能为老家丢人,我一定要做到:常在河边站,就是不湿鞋。”              王友枚
作者简介
  王友枚,1930年生,安丘市兴安街道东场街人。1949年南下,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工作。后到宁夏支援边疆建设,担任宁夏电视台文艺组组长。1983年调回山东广播电视厅任高级编辑,1990年离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