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食品安全之后,作为五金洁具的代表,水龙头铅超标无疑再次撼动公众的神经。而对于管得了的没标准,有标准的管不了的尴尬境遇,再次凸显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与市场的脱轨,没有环环相扣的强制标准,又如何保护公众的安全健康?
近日,记者对被称为“中国五金洁具之乡”的浙江温州龙湾区的水龙头生产进行了调查。记者想订制HPb59(含铜量59%)标准水龙头,却遭到销售方的一口回绝。原因是,订制HPb59的顾客并不多,用HPb55加成本更低的铅锌合算。而这里的水龙头加工作坊使用的原材料经检测,铅含量超标竟达到81倍。 (本报今日A14版) 看到报道时,让人不寒而栗:光关心环境污染、自来水水质了,没想到这个小小的水龙头里也潜伏着危害。表面上看,是小作坊主受成本驱使以次充好,但再一想,并非只有成本这么简单,从市场需求到生产监管,直到消费者购买安装使用,却没有适用的法规、标准来约束规范,显然是不正常的。 记者暗访,想订做含铜量59%的水龙头,却被一口回绝。对顾客至上、订单至上的厂家来说,这个回绝让人有些意外,继续看报道就发现,这其实是“市场化”的结果,因为客户要的都是含铜量55%的,厂家坦言“提出订制HPb59(含铜量59%)标准水龙头的顾客并不多,即使订单量再大,他们也不会接单”。出现这样的情况,并非消费者不关心水龙头的质量安全,而是无法分辨HPb59和HPb55,更不懂铅析出量等专业名词,而销售方和厂家更多的是看重经济利益,在无硬性规定制约、消费者难以分辨的情况下,选择了成本更低的铅锌替代。 去年7月14日,上海电视台的《七分之一》栏目报道了名为《水龙头“铅”阴影》的节目,节目中曝光了国内9大卫浴品牌水龙头铅超标。正如出来回应的各品牌所说,公众大可不必谈“铅”色变,因为即便是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执行的“无铅”标准也是有含铅量的,而非“0铅”水龙头。而且,国家现行相关的《生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及防护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标准》,其中也明确规定了饮用水中,铅含量不得超过每升5微克。但要公众褪去对水龙头的忧虑,恐怕不容易。 记者对水龙头的原材料进行了12个小时的浸泡检测,结果铅含量405微克/升。在被称为“中国五金洁具之乡”的地方大量生产着这样的产品,又成千上万地发往全国各地,每天又有数百万甚至千万计的人在使用,其中可能就有你、我、他,想想都可怕,又如何不“色变”?明摆着的各种潜在危害,却要公众包容、镇定,无异于白日做梦。 从食品安全事件到空气质量监测,再到五金质量安全,无不折射国标的无力,这种无力正是对市场的麻痹。目前,对水龙头生产厂商具有强制性的是国标《陶瓷片密封水龙头》与行业标准《水龙头通用技术条件》,但这两个标准只对水龙头的外观质量、使用性能等做出了规定,对铅等有害物质的限量并未做规定,而对铅析出量有明确标准的行业标准《水嘴铅析出限量》与国标《生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及防护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标准》,又不具强制执行力。这种无处发力的错位监管,带来的必然是市场的畸形发展,产出诸如超标却不违法的怪胎,最终损害公众健康。 国标如同守护公众安全健康的一道屏障,如果这道屏障都有漏洞,能抵挡的危害又能有多少?此外,众多质量安全事件也一再证明,质量安全往往不是单一的产品问题,从原材料到产品,从生产到监管,必须有环环相扣的国标、行业标准才能保证从始至终的品质,否则,任何一条监管缝隙都可能滋生不法行为。 □本报评论员 王首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