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德斌
隐藏在居民小区、商住楼、城中村……有一些家庭式、作坊式的“地下幼儿园”,他们或以托管的名义、或以早教班和兴趣班的延伸服务存在,游走在监管的灰色地带。近日,记者走访广州一些居民小区,发现此类“幼儿园”并不少见。 (4月21日《燕赵都市报》) “黑幼儿园”之所以能够大量存在,且禁而不绝,皆因其定位非常明确,乃是服务于低收入群体,满足了最低端的市场需求。 这些“黑幼儿园”大多开在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外来务工聚集区等地方,办园条件非常简陋,孩子在里面也只是放羊式管理,并不具备教育培养功能。可这些“黑幼儿园”收费低廉,对于许多工作辛苦的低收入群体而言,在无法进入公办幼儿园,又难以承受私立幼儿园高昂费用的情况下,“黑幼儿园”恰恰是最合适的选择。 政府真正要做的,不是一味堵截,而是应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投入,按照人口规模和分布,合理布园。同时,均衡分配公办幼儿园资源,拿出部分名额面向困难弱势群体,以满足公平入园的原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