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标题导航
“包山”式教育散发病态味道
“不受理越级上访”需保障往下沉
果断“止沸”更要“釜底抽薪”
2014年04月2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包山”式教育散发病态味道



    □本报评论员 李明志
  这般“包山教女”的重量级“母爱”,咋看咋透着股“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味道。想当然地用这种方式让孩子“认识自然”,何尝不是在画地为牢?笔者在此奉劝“疯妈”们,真正科学的教育绝不是单靠金钱就能砸出来的,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去走出来,挫折必不可少,“苦处”不可或缺。动辄“包校”、“包山”,还能包来孩子的未来?如此沉迷于自我满足的快感?不是“病态”,又是什么?
  孩子的教育永远是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家长们各出奇招,想尽办法。最近,重庆有个叫“甜妈”的网友很火,网上熟悉她的人都喊她“疯妈”:上三年级的女儿写作文《桃花》,但却不知道桃花长啥样。于是,“疯妈”索性在北碚区农村包下一座20亩的山头,让女儿和小伙伴们在体验中认识自然,描绘自然。
       (本报今日A23版)
  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对于广大“中国式父母”们来说,孩子的教育绝对是整个家庭的头等大事。为了能让孩子们接受“更好”的教育,诸多“爱子心切”的父母甚至已经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像这般“包山教女”的重量级“母爱”,咋看咋透着股“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味道。想当然地试图用这种方式让孩子“认识自然”,何尝不是在画地为牢?经此一事,在认知能力尚处在懵懂阶段的孩子眼中,桃花在绚烂芬芳之余,无形中也附加着太多功利性元素。试问,这算是哪门子“认识自然”?
  看罢此事,笔者瞬间觉得似曾相识:去年,辽宁营口曾有一位家长,为女儿更好地学习而砸千万元买下整所幼儿园。相比之下,“疯妈”在乡下包20亩山地,只算是小巫见大巫。但就算这样,已足以让大多数父母“自愧不如”了,在这般“高大上”的教育投入面前,很多人不免也表现出了“羡慕嫉妒恨”的复杂心理。而持此种想法者,从根本上说,其心理其实与“疯妈”大同小异,即便无力为了孩子的教育“一掷千金”,但在孩子日常教育的点滴中,也不乏溺爱、纵容之举。
  在这些父母眼中,为孩子创造尽可能更加优越的外部条件,让其免于或少受些苦,孩子自然而然地会心无旁骛地投入学习。按照这套臆想出来的“教育经”,金钱和物质上的投入绝对是“多多益善”,甚至孩子尚未提出要求,这厢已经“星星月亮”全备妥。有道是“父母之爱,各有所表”,对这种教育方式,笔者警示多过批评,毕竟,所有这些都是出于善意,出于对孩子“成龙成凤”的强烈期盼。但凡事有度,一旦逾越,主观之善就会轻易酿就客观之恶。
  我们总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从这个角度讲,在所有针对子女的教育引导方法付诸行动之前,首先应该对其合理性作一番清醒、深刻的认识。要知道,对于缺乏独立判断能力和是非善恶意识的孩子而言,本能地去模仿是其应对外界变化的主要方式。若一味不计成本、不加约束地给予,而忽略孩子的实际承受能力,极易适得其反,让孩子养成骄横放纵的恶习。所谓“养不教,父之过”,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笔者在此奉劝诸位“疯妈”们,教育的本意及核心更多在于“人”的层面,并存在于见微知著式的点滴启发。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去走出来,成长路上的挫折必不可少,“苦处”不可或缺。
  真正科学的教育绝不是单纯靠金钱就能砸出来的,动辄“包校”、“包山”,还能包来孩子的明媚未来?这何尝不是沉迷于自我满足的快感?不是“病态”,又是什么?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