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李明志 眼看修路遥遥无期,村民们只能“不走寻常路”了:充满讽刺意味的标语一亮,秧苗往路坑里一插,看有人管没人管。路虽然有动静了,但如果没有村民“另类逼宫”,如果没有媒体舆论介入,这片“公路稻田”,是不是还真能等到稻米收获的那一天? 时值春耕,广西合浦县部分农民竟在家门口的一段烂尾国道上插秧,原因是不满这段泥路影响生产生活,并打出“为了不浪费土地,公路变农田”的标语。而造成烂泥路的原因是工程转包后工头失踪,国道变成“断头路”。此事经报道后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目前,当地政府已采取部分措施,对这段已停工近两年的道路进行修整。 (本报今日A31版) 先长长地舒一口气,谢天谢地!这段烂尾了近两年的“断头路”,终于又有动静了。 家门口要修一条高标准公路,对于生活在沿线的农民来说,家乡的交通条件会因此而大大改善,本是一件利民惠民的大好事。谁曾想,热火朝天的场面竟戛然而止,留下“一地鸡毛”:原本起码还是平坦的路面,在施工中被机械打烂后,因为长期大雨浸泡、重型车辆碾压,变得坑洼不平,生生地被糟蹋得面目全非。可以想象,天天走在这样的路上,村民们不但双腿费劲,心里更是堵得慌。 按理说,如此等级的道路,出了这么大的问题,竟愣是让它“烂”了近两年。笔者不由得佩服:当地道路主管部门,您的心可真大啊!哎,且慢,县里的同志有话要说。“县里多次联系业主市交通局,要求其督促施工方尽快复工,但没有结果,之后县里自筹60万元多次暂时性修补……”合浦县肖子盈副县长的话语中,不无委屈。 原来如此,这段路是玉林市交通局的“码头”,只要人家不点头,县里关于道路整修的“红头文件”,怎么能“逆袭”发到市里呢?再者,考虑到“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合浦县能做到这些,似乎已经是很“够意思”了。如此,即便是“修了再坏,坏了再修”费时费力又费钱,但对这个“老大难”问题的解决,也只能停留在“暂时性修补”这一步了。 眼看修路遥遥无期,村民们为了引起社会关注,只能“不走寻常路”了,充满讽刺意味的标语一亮,秧苗往路坑里一插,看有人管没人管。接下来,便是大伙再熟悉不过的桥段了:此事经报道后,“消失”已久的玉林市交通局,快速协调消失更久的施工方,尽快返场施工,更是确保今年年底完成项目建设。一个看似“无解”的难题,就这么解决了。 从当地政府面对媒体时表露的“反思”意愿来看,诸如“从自身检查”、“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立行立改,力争让群众满意”等等表态,可谓有认识、有担当。但当这一切都发生在“事后”时,就变味了。公众有足够的理由怀疑:如果没有村民的“另类逼宫”,如果没有媒体舆论的介入,这片秧苗已然开始生长的“公路稻田”,是不是还真能等到稻米收获的那一天? 本来不算个事的事,难道就非得逼着才肯做?公权部门积极作为、主动服务本就是职责所在,如果习惯了“牵着不走,打着倒退”,岂不是自个儿打自个儿的脸,您说是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