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李明志 翁女士“技术流”的反击之举,瞬间引爆了饱受骚扰欺骗之苦的人们内心郁积良久的“报复”渴望。但对这个难以复制的“高招”,大伙借此出一口恶气还行,想要以此刹住诈骗短信这股歪风,不现实。通过“自律加法律”,让涉及的各种监管力量瞪起眼来、伸出手来,这才对路。 翁女士是湖北汉川市邮储银行的一名营业员,近日收到一条诈骗短信后,她决定整一下骗子。她利用自己手机银行业务向骗子转账,采用对方扣款付手续费的方式,每次只汇0.01元,一共转账400多笔,只花了4元多钱,却让骗子损失了800多元。记者向银监部门咨询翁女士的行为有无不妥,工作人员答复,此举不在监管之列,并对这种行为给予赞赏。 (本报今日A16版) 在诈骗短信的狂轰乱炸之下,囿于反制手段匮乏、追责难度太大等等原因,多数人除了骂骂咧咧地把骗子诅咒一番,似乎也没有别的办法去排解内心的烦恼和怒意。此时,翁女士“技术流”的反击之举,瞬间引爆了饱受骚扰欺骗之苦的人们内心郁积良久的那份“报复”渴望。从众多旁观者难抑激动之情的反应中,笔者分明读出了一句潜台词:女义士,感谢你替天行道! 可只消稍微算一笔账,笔者实在乐观不起来。此番下“狠手”整骗子,翁女士花了4元多钱,却让骗子损失了800多元。乍一看,如此亮眼的成绩,不可谓不大快人心。但诸位看官,您可瞧好喽!为了让骗子“出血”,翁女士可是足足转账了400多次。乖乖,这一圈折腾下来,手指头也该麻了吧?眼睛也累得冒金星了吧?这么算下来,与其说是整骗子,还不如说自个儿跟自个儿过不去。 再者,对面的骗子被“黑”走了这800多元钱,难道真就害怕、后悔了?难道会就此改邪归正?对于“以骗为业”的骗子来说,翁女士这招,难保不会激起他们的“斗志”。恐怕更现实的结果是:骗子们会滥发更多的诈骗短信,争取再从别人身上捞回来,补上这笔“亏空”。 咋办?能不能让千千万万个“翁女士”从此站起来,让骗子们陷入人海战术,“淹死”他们呢?不现实!还是那句话,守着手机或电脑转账几百次或者上千次,谁有那工夫?诈骗短信能群发,“技术流”手机银行转账却不能“群发”,耽误工作不说,受那份洋罪,值得吗?而这又何尝不是骗子们的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即便人们上当的几率微乎其微,但只要套住一个就赚到了。想想,上当的,不可能去整人;不上当的,又没工夫整人。可见,对于翁女士的“义举”,大伙借此出一口恶气可以,但想要以此刹住诈骗短信这股歪风,还是另寻他路吧。 靠谁?个人的力量太单薄,还得是涉及这条“产业链”上的各监管部门,银行也好,通信运营商也好,不能等闲视之。但看看银监部门表的态:此举不在监管之列,对这种行为给予赞赏。请问还能再暧昧点吗?是不是可以这么解读:反正手续费都进了银行兜里,钱赚到了,咋能不赞赏? 所以,“不管”是不行的,终结短信诈骗,根本之计还在于运营商、银行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当然,利益驱使之下,单纯的自律是靠不住的。从源头和渠道上治理短信诈骗,应健全相关法律,明确责任及惩戒条款,切断“诈骗蛋糕”利益链。唯有如此,公众才会真正得到清静,也才不用再那么极端、那么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