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广而告之
 
标题导航
“以暴制乞”的社会症结是什么
教材改革,谁更有话语权
想帮公交公司改一下退卡回应
2014年06月1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暴制乞”的社会症结是什么



    □本报评论员 李明志 
  一个人从“行善”到“为恶”,距离原来可以这么短!在很多人眼中,乞丐等于骗子,亟需狠狠地教训一番。由此,小伙子动手打人,更像是“见义勇为”、“主持公道”。在一个善意稀缺的社会中,若对“以暴制乞”表露宽容,最终只会在现实中上演农夫和蛇的故事。戾气消解、善意回归的距离,又有多长呢?答案其实就在每个人的心里。
  日前,一则“小伙子在上海地铁一号线上暴打乞讨老人”的视频在网上流传,引发网友热议。据视频发布者称,老人在地铁上乞讨,小伙子最开始将钱给了乞讨老人,但因心情不好,后来想要回施舍的钱,又想到老人乞讨一天的所得比他工作一天的工资还高,心有不甘便动手打人。
       (本报今日A16版)
  一个人从“行善”到“为恶”,距离原来可以这么短!
  在地铁上遇到乞讨的老者,小伙子内心善意萌动而有所施舍,本是一次再正常不过的善举。但小伙子经过一次短暂“人生思索”后,似乎一下子转过弯来:自己辛辛苦苦干一天赚到的“血汗钱”,还不如人家一个乞丐“不劳而获”过得舒服,想到“同是天涯沦落人”,况且自个儿似乎沦落得比乞丐还惨,竟还在这打肿脸充胖子“摆阔”,心底的羞愧和愤懑之情随之油然而生。
  就这样,小伙子在心理极端不平衡郁郁不得解之时,随即把一肚子火气撒向了“刺激”他的这名乞讨老人,拳头、耳光和“连环腿”一股脑全招呼上了。而在视频中,在乞讨老人被打了一分多钟后,方才有其他乘客过来劝解,但态度犹豫,言语迟疑,全无指责训斥之意。这更像是给后者找个台阶下,以防这位年轻人控制不住情绪而打过头。
  或许有人会问:这些人都怎么了?难道好坏不分吗?一言难尽!不得不承认,在一个“百万乞丐”、“豪车乞丐”等等不绝于耳的现实社会中,公众的善心因此被一次次伤害后,已经对乞丐产生了提防、排斥甚至敌视的心理,避之唯恐不及。在很多人眼中,乞丐就等于骗子,亟需狠狠地教训一番。由此,此番小伙子动手打人,更像是“见义勇为”、“主持公道”。
  但对于一个善意稀缺的社会来说,这种畸形的“以暴制乞”无异于火上浇油,把问题引向恶化。要知道,暴力从来都不是社会正义的组成部分,一旦公众对其表露宽容,最终只会是饮鸩止渴。一时快意之后,非但无助于从根本上解决矛盾,更会造成种种“负能量”的反弹和蔓延,在现实中上演农夫和蛇的故事。
  “以暴制乞”的后果无疑是严重的,所以,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动手打人”都不该被同情,更不能被支持。但同时,也不能忽略导致这种不道德行为的背后缘由。其实,从根本上说,这又何尝不是公众对社会不公深感焦虑的一个缩影,也是社会成员戾气郁积不得疏解的一种极端反映。在这种不健康的氛围中,往往正常变成了不正常,不正常倒显得很正常,就像这次殴打乞丐事件,明明是“弱者打向弱者”,但很多人却坚定地将其理解为“正义”之举。怎一个“悲”字了得?
  属于全社会的问题,需要全体成员合力推进、一点一点去解决,而其间最重要的,是所有人心中那杆公平、正义的良心秤不能歪了。
  戾气消解、善意回归的距离,又有多长呢?答案其实就在每个人的心里。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