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标题导航
“笼子”关不严,认证变“认钱”
别让“一刀切”误伤学术交流
戒网瘾机构“治死人”谁来管
严控公立医院,看病更难?
“死亡指标”暴露责任缺失
“民怨工程”岂能一哭了事
2014年06月1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笼子”关不严,认证变“认钱”



□本报评论员 李明志 
  那一张张“钱”字牌认证标签的背后所闪现的,一面是不明就里被欺骗和宰割的消费者,另一面则是认证机构和无良企业疯狂逐利的丑恶嘴脸。社会信任缺失语境下染上的社会病,需要用社会化的方式解决,将净化行业风气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无缝对接,当会掐住“蛇之七寸”。而作为受害者的消费者,当下最好的选择就是擦亮眼睛、保持理性,这才不至于陷得太深。
  有媒体记者经过数月调查暗访,发现在企业质量管理认证、玩具业产品认证、农产品有机认证三大领域,认证变“认钱”的潜规则盛行,一些认证已沦为部分企业自我美化的假面具。譬如ISO9001认证,正常程序从申请到拿到证书,一般需要9个月。但若通过潜规则,1个月内就能包过,不仅价格打折,效率还高。
       (本报今日A20版)
  很多企业在广告和宣传口号中高声标榜的各种“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认证资质,成色竟是如此的低劣!真应了那句话“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那一张张“钱”字牌认证标签的背后所闪现的,一面是因不明就里而被欺骗和宰割的消费者,另一面则是认证机构和无良企业疯狂逐利的丑行。
  第三方认证机制的创设初衷,原本是在生产、制造及服务主体与消费主体之间架设一道保险,通过认证机构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筛选,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最终使产品和服务保质保量地到达消费者手中。
  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套未雨绸缪的补漏机制,反倒成了一个大漏洞,制度善意被180度陡转之后,枪口竟指向了消费者。到底是什么让认证机构“变质”了呢?答案不难找到:缺乏制约的权力,没有经受住“糖衣炮弹”的诱惑和冲击。
  在现行体制下,对企业市场准入和退出具有相当决定权的认证机构,身份可谓模糊。一方面,由于其本身并非政府部门,决定了其所受的监管约束压力相对较小,更多地是依靠个体的自觉自律;另一方面,它却行使着行政部门的部分职责,形成了事实上的“隐性权力”。所谓“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黑手”一伸,“铤而走险”的压力几乎没有,更能解决创收问题,这眼见权力寻租成本如此低廉,再加上不法企业的热情甚是高涨,双方自然是你情我愿、一拍即合。
  其实,冷静地想一想,在一个社会信任缺失的时代背景下,认证变“认钱”这样的潜规则绝非个案,与已为公众所知的诸如“花钱买荣誉”等权钱交易现象类似,其产生和蔓延都有根本上的必然性。所以,若指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小修小补,注定无法正本清源。
  为此,首先,要形成对认证机构进行认证的常态化、透明化监管机制,并确保《认证认可条例》等既有制度规范落实到位,尤其要发挥惩戒条款的威慑力;再者,要将净化行业风气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无缝对接,对违规企业和认证机构给予“行业禁入”的严厉惩罚,做到“进出”不打折。此外,还应加强黑名单制度建设,及时向公众公布其不法行为,让其一处失信、处处受制。
  对于作为受害者的消费者而言,在问题未现根本改观之前,最好的选择就是擦亮眼睛,不盲目迷信第三方认证。唯有在这个遍布暗礁的市场面前,保持足够自主和理性,才不至于陷得太深。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